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绪论 | 第16-36页 |
一、论文构成要素分析 | 第16-27页 |
(一) “楚辞”之指称 | 第16-17页 |
(二) “意象”之蕴涵 | 第17-21页 |
(三) “意象构成”之界定 | 第21-27页 |
二、选题依据与研究现状 | 第27-33页 |
三、本文主要构想及研究意义 | 第33-36页 |
第一章 论“楚辞”之取象 | 第36-86页 |
第一节“楚辞”作者的取象原委 | 第36-43页 |
一、“楚辞”取象与文化传统中的取象思维模式 | 第37-40页 |
二、“楚辞”取象与内在创作动因的个体意识指向性 | 第40-43页 |
第二节 物象与事象:“楚辞”的取象类型 | 第43-76页 |
一、“象”的类属 | 第44-45页 |
二、物象 | 第45-64页 |
(一) 自然物象 | 第48-62页 |
(二) 人工物象 | 第62-64页 |
三、事象 | 第64-76页 |
(一) 实存事象 | 第67-71页 |
(二) 虚拟事象 | 第71-76页 |
第三节 “楚辞”取象特征及其成因 | 第76-86页 |
一、取象特征 | 第76-80页 |
(一) 沾染着浓郁的南楚地域文化色彩 | 第76-77页 |
(二) 展示出丰富广阔的取象范围 | 第77-79页 |
(三) 昭显了鲜明的虚构想象特色 | 第79-80页 |
二、成因 | 第80-86页 |
(一) 南土地理环境之孕育 | 第80-81页 |
(二) 楚国文化特征之熏染 | 第81-83页 |
(三) 南北文化交融之影响 | 第83-84页 |
(四)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主体因素 | 第84-86页 |
第二章 论“楚辞”之寄意 | 第86-110页 |
第一节 “楚辞”的寄意原委 | 第87-89页 |
第二节 “楚辞”的寄意内容 | 第89-102页 |
一、情 | 第90-98页 |
(一) 慕清自守之绪 | 第91-92页 |
(二) 生逢国衰之忧 | 第92-94页 |
(三) 激愤不平之怨 | 第94-96页 |
(四) 忠贞不渝之情 | 第96-98页 |
二、理 | 第98-102页 |
(一) 历史文化经验 | 第98-100页 |
1、历史鉴戒观念 | 第98-99页 |
2、历史发展思想 | 第99-100页 |
(二) 贤明政治思想 | 第100-102页 |
第三节 “楚辞”的寄意方式与篇章命名 | 第102-110页 |
一、直抒己意 | 第104-106页 |
二、讬象寓意 | 第106-110页 |
第三章 “楚辞”之象与意的契合 | 第110-150页 |
第一节 “象、意契合”说之原委 | 第110-114页 |
第二节 “楚辞”之象与意的契合形态及其由来 | 第114-143页 |
一、象之形貌与情感体验相契合 | 第115-124页 |
(一) 植物的形貌特征与主体情感体验之契合 | 第115-117页 |
(二) 动物的形态特征与主体情感体验之契合 | 第117-119页 |
(三) 地理之象的外在属性与主体情感体验之契合 | 第119-120页 |
(四) 天文之象的直观特征与主体情感体验之契合 | 第120-121页 |
(五) 气象的直观特征与主体情感体验之契合 | 第121-123页 |
(六) 时节的外在表征与主体情感体验之契合 | 第123-124页 |
二、象之形貌与理性认知相契合 | 第124-127页 |
(一) 植物的形貌特征与主体理性认知之契合 | 第125-127页 |
(二) 地理之象的外在属性与主体理性认知之契合 | 第127页 |
(三) 气象的直观特征与主体理性认知之契合 | 第127页 |
三、象之性质与情感体验相契合 | 第127-132页 |
(一) 植物的属性与主体情感体验之契合 | 第128-130页 |
(二) 动物的属性与主体情感体验之契合 | 第130-132页 |
(三) 地理之象的文化蕴涵与主体情感体验之契合 | 第132页 |
四、象之性质与理性认知相契合 | 第132-143页 |
(一) 人工物象的蕴涵与主体理性认知之契合 | 第133-139页 |
(二) 实存事象的蕴涵与主体理性认知之契合 | 第139-141页 |
(三) 虚拟事象的蕴涵与主体理性认知之契合 | 第141-143页 |
第三节 “楚辞”之象与意的契合途径 | 第143-150页 |
一、通过接近联想来契合意与象 | 第144-145页 |
二、利用相似联想来契合意与象 | 第145-147页 |
三、借助对比联想来契合意与象 | 第147-150页 |
第四章 “楚辞”的意象安置 | 第150-175页 |
第一节 “意象安置”说的原委 | 第151-153页 |
第二节 “楚辞”的意象位置 | 第153-163页 |
一、“意象位置”的界说 | 第153-154页 |
二、先“楚辞”时代诗歌的意象位置状况 | 第154-156页 |
三、“楚辞”之意象位置 | 第156-162页 |
(一) 篇首 | 第156-158页 |
(二) 篇腹 | 第158-161页 |
(三) 篇尾 | 第161-162页 |
四、“楚辞”意象位置之特征 | 第162-163页 |
(一) 独立性 | 第162页 |
(二) 自由性 | 第162-163页 |
第三节 “楚辞”的意象组合 | 第163-175页 |
一、并置式意象组合 | 第164-171页 |
(一) 并列 | 第165-169页 |
1、物象型意象与物象型意象之并列 | 第165-167页 |
2、事象型意象与事象型意象之并列 | 第167-169页 |
3、物象型意象与事象型意象之并列 | 第169页 |
(二) 对比 | 第169-171页 |
1、物象型意象与物象型意象之对比 | 第170页 |
2、事象型意象与事象型意象之对比 | 第170-171页 |
二、归纳式意象组合 | 第171-172页 |
(一) 物象型意象的归纳组合 | 第171-172页 |
(二) 事象型意象的归纳组合 | 第172页 |
三、演绎式意象组合 | 第172-175页 |
(一) 物象型意象的演绎组合 | 第172-173页 |
(二) 事象型意象的演绎组合 | 第173-174页 |
(三) 物象型意象与事象型意象交叉的演绎组合 | 第174-175页 |
第五章 变乎骚——“楚辞”取象、寄意之于中国诗歌的意义 | 第175-196页 |
第一节 “楚辞”取象与中国诗歌的发展 | 第175-183页 |
一、先“楚辞”时代之诗歌的取象特征 | 第175-179页 |
二、“楚辞”取象与中国诗歌的发展 | 第179-183页 |
(一) 拓展了诗歌取象之范畴 | 第179-182页 |
(二) 促进了中国诗歌体式的自由发展 | 第182-183页 |
第二节 “楚辞”寄意与中国诗歌意象经营艺术的多元化 | 第183-196页 |
一、“楚辞”寄意与中国诗歌的感性自觉 | 第184-193页 |
(一) 从创作目的看“楚辞”的感性自觉 | 第185-191页 |
(二) 从创作实践看“楚辞”的感性自觉 | 第191-193页 |
1、抒情自我的确立 | 第191-192页 |
2、自觉命题 | 第192-193页 |
二、“楚辞”的自觉创作与中国诗歌意象经营艺术的多元化 | 第193-196页 |
结语 | 第196-19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9-211页 |
附录一 历代重要楚辞著作所收篇目表 | 第211-221页 |
附录二 《楚辞》具体篇目出现频率表 | 第221-222页 |
作者在攻读学位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222-223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第223-224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第224-225页 |
致谢 | 第225-2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