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双层玻璃幕墙简介 | 第14-16页 |
1.2.1 双层玻璃幕墙的优点 | 第15页 |
1.2.2 双层玻璃幕墙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双层玻璃幕墙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3.1 国外双层玻璃幕墙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2 国内双层玻璃幕墙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4 集热型双层玻璃幕墙介绍及意义 | 第20-22页 |
1.4.1 集热型双层玻璃幕墙介绍 | 第20-21页 |
1.4.2 集热型双层玻璃幕墙的意义 | 第21-22页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1.6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二章 针对集热型双层玻璃幕墙的模拟计算方法 | 第25-33页 |
2.1 湍流模型 | 第25-27页 |
2.1.1 雷诺时均方程法 | 第26页 |
2.1.2 标准k-ε模型方程 | 第26-27页 |
2.2 壁面函数法 | 第27-29页 |
2.3 辐射模型 | 第29-31页 |
2.3.1 辐射模型的选择 | 第29页 |
2.3.2 表面辐射传热模型 | 第29-31页 |
2.4 太阳辐射模型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冬季双层玻璃幕墙热工性能研究 | 第33-53页 |
3.1 双层玻璃幕墙隔热保温性能评价指标 | 第33页 |
3.1.1 双层玻璃幕墙夹层空气温度T_j | 第33页 |
3.1.2 房间散热Q_e | 第33页 |
3.1.3 单位节能率Q_s | 第33页 |
3.2 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3.3 边界条件 | 第34-37页 |
3.3.1 室外边界条件 | 第34-35页 |
3.3.2 幕墙区域边界条件 | 第35页 |
3.3.3 参数设定 | 第35-37页 |
3.4 双层玻璃幕墙动态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37-53页 |
3.4.1 典型双层玻璃幕墙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37-41页 |
3.4.2 底板集热型双层玻璃幕墙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41-44页 |
3.4.3 三面集热型双层玻璃幕墙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44-46页 |
3.4.4 三种双层玻璃幕墙热工性能对比分析 | 第46-50页 |
3.4.5 集热型双层玻璃幕墙的节能特性 | 第50-53页 |
第四章 过渡季双层玻璃幕墙热工性能研究 | 第53-67页 |
4.1 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53-54页 |
4.2 边界条件 | 第54-55页 |
4.2.1 室外边界条件 | 第54页 |
4.2.2 幕墙和室内区域边界条件 | 第54页 |
4.2.3 参数设定 | 第54-55页 |
4.3 过渡季双层玻璃幕墙房间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55-65页 |
4.3.1 典型双层玻璃幕墙房间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55-58页 |
4.3.2 底板集热型双层玻璃幕墙房间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58-61页 |
4.3.3 三面集热型双层玻璃幕墙房间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61-64页 |
4.3.4 三种类型双层玻璃幕墙房间模拟对比分析 | 第64-65页 |
4.4 总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过渡季集热型双层玻璃幕墙改进研究 | 第67-77页 |
5.1 改进方法介绍 | 第67-68页 |
5.2 模型建立 | 第68页 |
5.3 边界条件和参数设置 | 第68-69页 |
5.4 集热通风型双层玻璃幕墙的模拟研究 | 第69-76页 |
5.4.1 底板集热通风型双层玻璃幕墙房间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69-71页 |
5.4.2 三面集热通风型双层玻璃幕墙房间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71-73页 |
5.4.3 两种集热通风型双层玻璃幕墙对比分析 | 第73-74页 |
5.4.4 集热型双层玻璃幕墙改进前后对比分析 | 第74-76页 |
5.5 总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7-79页 |
6.1 结论 | 第77-78页 |
6.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附录 | 第81-93页 |
附录1 冬季工况各类型双层玻璃幕墙模拟结果 | 第81-86页 |
附录2 过渡季工况各类型双层玻璃幕墙模拟结果 | 第86-91页 |
附录3 Fluent瞬态模拟中室外气温profile程序代码 | 第91-93页 |
作者简介 | 第9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