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用一般科学论文--生物医学工程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生物材料学论文

生物分子辅助合成的功能性磷酸钙骨修复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英文缩略词表第10-16页
前言第16-21页
第一章 以二磷酸果糖为磷源经微波水热法合成的掺锶无定形磷酸钙多孔微球骨修复应用研究第21-49页
    1.1 前言第21-22页
    1.2 材料和方法第22-34页
        1.2.1 试剂和设备第22-25页
        1.2.2 样品的制备方法第25页
        1.2.3 样品的物理表征第25-26页
        1.2.4 万古霉素装载试验第26-27页
        1.2.5万古霉素释放实验第27页
        1.2.6 细菌培养第27页
        1.2.7 细胞培养第27-28页
        1.2.8抗菌实验第28页
        1.2.9 支架制备与表征第28-29页
        1.2.10 支架细胞相容性检测第29页
        1.2.11 支架表面细胞形态观察第29-30页
        1.2.12 RT-qPCR第30-32页
        1.2.13 大鼠颅骨极限骨缺损模型构建第32页
        1.2.14 Micro-CT第32-33页
        1.2.15 组织学分析第33-34页
        1.2.16 统计学分析第34页
    1.3 结果第34-45页
        1.3.1 SrAPMs理化特性第34-37页
        1.3.2 样品万古霉素装载与释放特性第37页
        1.3.3 样品体外抗菌性能第37-39页
        1.3.4 支架理化特征第39-40页
        1.3.5 支架的细胞相容性第40-42页
        1.3.6 RT-qPCR检测rBMSCs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第42-43页
        1.3.7 Micro-CT分析结果第43-44页
        1.3.8 组织学评估结果第44-45页
    1.4 讨论第45-48页
    1.5 小结第48-49页
第二章 掺锌介孔羟基磷灰石微球构建新型仿生骨组织工程支架与骨缺损修复研究第49-69页
    2.1 前言第49-51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51-57页
        2.2.1 试剂和设备第51-53页
        2.2.2 Zn-MHMs的合成与物理表征第53页
        2.2.3 Zn-MHMs药物负载与释放测试第53-54页
        2.2.4 rBMSCs分离与培养第54页
        2.2.5 支架制备第54页
        2.2.6 锌离子释放实验第54-55页
        2.2.7 支架细胞活性测试第55页
        2.2.8 支架细胞形态观察第55页
        2.2.9 RT-qPCR第55-56页
        2.2.10 动物实验第56页
        2.2.11 Micro-CT分析第56页
        2.2.12 组织学分析第56-57页
        2.2.13 统计学分析第57页
    2.3 结果第57-65页
        2.3.1 Zn-MHMs物理特征第57-59页
        2.3.2 样品药物装载与释放性能第59-60页
        2.3.3 支架理化特性第60-62页
        2.3.4 支架细胞相容性第62页
        2.3.5 支架对rBMSCs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第62-63页
        2.3.6 Micro-CT评估支架的骨再生性能第63-64页
        2.3.7 组织学评估支架的骨再生性能第64-65页
    2.4 讨论第65-68页
    2.5 小结第68-69页
第三章 成骨成血管双重活性介孔羟基磷灰石微球-辛伐他汀缓释体系促进骨缺损修复研究第69-98页
    3.1 前言第69-70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70-81页
        3.2.1 试剂和设备第70-73页
        3.2.2 MHMs的合成与表征第73页
        3.2.3 MHMs辛伐他汀装载与释放测试第73-74页
        3.2.4 细胞培养(rBMSCs,EA.hy926细胞)第74页
        3.2.5 细胞增殖试验第74页
        3.2.6 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第74-75页
        3.2.7 RT-qPCR第75-76页
        3.2.8 细胞迁移试验第76页
        3.2.9 EA.hy926 细胞成管试验第76页
        3.2.10 Western blot检测HIF-1α与VEGF表达第76-77页
        3.2.11 支架制备与表征第77-78页
        3.2.12 S-MHMs/Coll支架药物释放第78页
        3.2.13 支架细胞相容性测试第78页
        3.2.14 支架表面细胞形态观察第78-79页
        3.2.15 动物实验第79页
        3.2.16 Microfil灌注第79页
        3.2.17 Micro-CT扫描第79-80页
        3.2.18 组织学检测第80页
        3.2.19 统计学分析第80-81页
    3.3 结果第81-94页
        3.3.1 MHMs理化性质第81页
        3.3.2 MHMs辛伐他汀装载与释放特性第81-83页
        3.3.3 MHMs、S-MHMs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第83页
        3.3.4 MHMs、S-MHMs对 rBMSCs ALP活性的影响第83-84页
        3.3.5 MHMs、S-MHMs对 rBMSCs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第84-86页
        3.3.6 MHMs、S-MHMs对细胞迁移与成管的影响第86-88页
        3.3.7 MHMs、S-MHMs对 rBMSCs HIF-1α与 VEGF表达的影响第88页
        3.3.8 支架的理化特性与辛伐他汀释放第88-90页
        3.3.9 支架的细胞相容性第90页
        3.3.10 Micro-CT分析骨与血管再生第90-91页
        3.3.11 组织学检测分析骨与血管再生第91-94页
    3.4 讨论第94-97页
    3.5 小结第97-98页
全文小结与展望第98-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15页
致谢第115-117页
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第117-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SD-GMOP模型的城市土地利用格局演变模拟研究--以呼和浩特市为例
下一篇:郑州与其他八大国家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