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页 |
| 1 前言 | 第11-22页 |
| 1.1 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研究 | 第11-12页 |
| 1.2 抗肿瘤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 1.2.1 蒽环类抗生素 | 第12-14页 |
| 1.2.2 丝裂霉素 | 第14页 |
| 1.2.3 烯二炔类抗肿瘤抗生素 | 第14-15页 |
| 1.2.4 苯并二吡咯类抗生素 | 第15-16页 |
| 1.3 Spliceostatin类化合物 | 第16-20页 |
| 1.3.1 Spliceostatin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路径研究 | 第17页 |
| 1.3.2 PKS在spliceostatin产生菌上的应用 | 第17-20页 |
| 1.4 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9页 |
| 2.1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 2.1.1 供试菌株 | 第22页 |
| 2.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药品 | 第22-23页 |
| 2.2 抗肿瘤活性菌株初筛 | 第23-25页 |
| 2.2.1 供试菌株的发酵 | 第23-24页 |
| 2.2.2 抗肿瘤活性测试 | 第24-25页 |
| 2.3 活性菌株Pseudomonassp.HS-NF-1408放大发酵 | 第25页 |
| 2.4 Pseudomonassp.HS-NF-1408活性产物提取分离过程 | 第25-26页 |
| 2.5 化合物结构鉴定过程 | 第26-27页 |
| 2.6 化合物生物活性测定 | 第27-29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73页 |
| 3.1 抗肿瘤活性菌株筛选结果 | 第29-31页 |
| 3.2 化合物的分离流程及液相条件 | 第31-32页 |
| 3.3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32-72页 |
| 3.3.1 化合物的名称和编号 | 第32-33页 |
| 3.3.2 化合物结构解析及数据归属 | 第33-72页 |
| 3.4 抗肿瘤活性结果 | 第72页 |
| 3.5 抗菌活性结果 | 第72-73页 |
| 4 讨论 | 第73-75页 |
| 4.1 Spliceostatin的应用研究 | 第73页 |
| 4.2 Spliceostatin的分离提取研究 | 第73页 |
| 4.3 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HS-NF-1408发酵产物的研究 | 第73-75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5-76页 |
| 5.1 结论 | 第75页 |
| 5.2 展望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