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 1.2 国内外理论线损计算及降损措施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配电网线损计算方法的研究 | 第13-33页 | 
| 2.1 10千伏配电网线损计算的基本理论 | 第13-18页 | 
| 2.1.1 中压配电网理论线损的构成 | 第13页 | 
| 2.1.2 平均电流法 | 第13-14页 | 
| 2.1.3 均方根电流法 | 第14页 | 
| 2.1.4 电量法 | 第14页 | 
| 2.1.5 容量法 | 第14-15页 | 
| 2.1.6 配电线路电能损耗计算的步骤 | 第15-18页 | 
| 2.2 10千伏配电网线损的归算确定 | 第18-20页 | 
| 2.2.1 传导介质损耗的等值方法确定 | 第18-19页 | 
| 2.2.2 代表日线损率推算到月线损率 | 第19-20页 | 
| 2.3 低压配电网线损计算的基本理论 | 第20-24页 | 
| 2.3.1 低压配电网理论线损的构成 | 第20页 | 
| 2.3.2 电压损失率法 | 第20-22页 | 
| 2.3.3 台区损失率法 | 第22-23页 | 
| 2.3.4 等值电阻法 | 第23页 | 
| 2.3.5 低压线损计算方法比较分析 | 第23-24页 | 
| 2.4 低压配电网线损的统计计算法 | 第24-27页 | 
| 2.4.1 统计计算法的提出 | 第25页 | 
| 2.4.2 公用台区低压线损统计计算法的基本原理 | 第25页 | 
| 2.4.3 统计计算法的因素和方法确定 | 第25-27页 | 
| 2.5 某县公司的线损管理 | 第27-33页 | 
| 2.5.1 一体化电量与线损管理系统 | 第27-28页 | 
| 2.5.2 该系统线路线损模型配置 | 第28-30页 | 
| 2.5.3 配电线路线损计算 | 第30-31页 | 
| 2.5.4 各项指标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某区域配电网线损理论计算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33-42页 | 
| 3.1 某县供电公司配电网的现状和线损管理存在问题 | 第33-37页 | 
| 3.1.1 配电网现状 | 第33-35页 | 
| 3.1.2 某县配电网线损管理现状 | 第35-36页 | 
| 3.1.3 某县配电网线损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 3.2 配电网线损计算的基础数据 | 第37-38页 | 
| 3.2.1 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的范围 | 第37页 | 
| 3.2.2 代表日的选定、负荷实测以及有关资料的准备 | 第37-38页 | 
| 3.3 某县配电网线损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38-42页 | 
| 3.3.1 计算方法及条件 | 第38页 | 
| 3.3.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 3.3.3 问题表现 | 第39-41页 | 
| 3.3.4 下一步工作计划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降低配电网线损的研究 | 第42-61页 | 
| 4.1 降低配电网线损的技术措施 | 第42-51页 | 
| 4.1.1 将高耗能变压器替换为低耗能变压器 | 第42页 | 
| 4.1.2 合理选择导线截面 | 第42-44页 | 
| 4.1.3 经济运行 | 第44-47页 | 
| 4.1.4 无功补偿 | 第47-51页 | 
| 4.2 降低配电网线损的管理措施 | 第51-61页 | 
| 4.2.1 低压线路三相不平衡负荷的调整 | 第51-55页 | 
| 4.2.2 提高配电网配电变压器负载率 | 第55-58页 | 
| 4.2.3 核对线变关系 | 第58-59页 | 
| 4.2.4 加强用户反窃电管理 | 第59-61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