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4页 |
1 绪论 | 第15-22页 |
1.1 立题依据 | 第15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3.1 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研究 | 第17-18页 |
1.3.2 水土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 第18-19页 |
1.3.3 系统耦合协调研究 | 第19页 |
1.3.4 驱动机制研究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2 建三江管理局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特征研究 | 第22-36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2-23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2页 |
2.1.2 气候及地质特征 | 第22页 |
2.1.3 水文特征 | 第22页 |
2.1.4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2-23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2.2.1 基尼系数法 | 第23-24页 |
2.2.2 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法 | 第24-25页 |
2.2.3 Spearman秩相关系数 | 第25-26页 |
2.3 数据来源 | 第26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6-33页 |
2.4.1 水土资源空间分布特点 | 第26-27页 |
2.4.2 基于基尼系数的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格局 | 第27-28页 |
2.4.3 基于广义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法的水土资源时空匹配格局 | 第28-33页 |
2.5 讨论 | 第33-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3 建三江管理局农业水土环境质量评价及演化研究 | 第36-88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36-48页 |
3.1.1 基于改进鸡群优化算法的区域地表水环境投影寻踪评价模型 | 第36-41页 |
3.1.2 基于乌鸦搜索算法的区域地下水水质ELM评价模型 | 第41-46页 |
3.1.3 基于改进熵权的土壤质量模糊评价模型 | 第46-48页 |
3.1.4 多元回归 | 第48页 |
3.2 建三江管理局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 | 第48-57页 |
3.2.1 数据来源 | 第48-50页 |
3.2.2 模型构建 | 第50-52页 |
3.2.3 结果与分析 | 第52-54页 |
3.2.4 讨论 | 第54-57页 |
3.3 建三江管理局地下水水质评价 | 第57-69页 |
3.3.1 数据来源 | 第57-59页 |
3.3.2 模型构建 | 第59-62页 |
3.3.3 结果与分析 | 第62-64页 |
3.3.4 讨论 | 第64-69页 |
3.4 建三江管理局耕地土壤质量评价 | 第69-80页 |
3.4.1 数据来源 | 第69-75页 |
3.4.2 模型构建 | 第75-76页 |
3.4.3 结果与分析 | 第76-80页 |
3.5 建三江管理局水土环境质量演化特征 | 第80-86页 |
3.5.1 数据来源 | 第81页 |
3.5.2 结果与分析 | 第81-8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4 建三江管理局DUWR-DULR-WSE系统耦合协调分析 | 第88-101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88-91页 |
4.1.1 功效函数 | 第88-89页 |
4.1.2 耦合协调模型 | 第89-90页 |
4.1.3 耦合协调类型划分 | 第90-91页 |
4.2 数据来源 | 第91-92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92-100页 |
4.3.1 权重计算 | 第92-93页 |
4.3.2 空间差异分析 | 第93-94页 |
4.3.3 系统间耦合协调对比分析 | 第94-98页 |
4.3.4 时间差异分析 | 第98-10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5 建三江管理局DUWR-DULR-WSE系统协调性驱动机制研究 | 第101-118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101-102页 |
5.2 数据来源 | 第102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102-113页 |
5.4 讨论 | 第113-11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0页 |
6.1 结论 | 第118页 |
6.2 展望 | 第118-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