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流固耦合的风雨作用下张拉膜结构响应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膜结构流固耦合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风雨共同作用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第2章 考虑流固耦合的张拉膜结构振动原理 | 第17-25页 |
2.1 计算流体力学简介 | 第18-19页 |
2.1.1 计算流体力学基本方程 | 第18-19页 |
2.1.2 CFD的计算步骤 | 第19页 |
2.2 流固耦合分析方法 | 第19页 |
2.3 时间的一致积分 | 第19-20页 |
2.4 FCBI单元和FCBI-C单元 | 第20-23页 |
2.5 动网格技术 | 第23-2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风雨作用张拉膜模型的建立 | 第25-41页 |
3.1 湍流的描述方法 | 第25-26页 |
3.1.1 直接数值模拟方法(DES) | 第25页 |
3.1.2 大涡模拟方法(LES) | 第25-26页 |
3.1.3 雷诺时均方法(RANS) | 第26页 |
3.2 风荷载理论 | 第26-32页 |
3.2.1 风速的表达式 | 第26-27页 |
3.2.2 平均风速剖面 | 第27页 |
3.2.3 脉动风 | 第27-28页 |
3.2.4 风荷载 | 第28-29页 |
3.2.5 风荷载模拟方法 | 第29-31页 |
3.2.6 风力等级划分 | 第31-32页 |
3.3 雨荷载 | 第32-36页 |
3.3.1 雨的分类 | 第32-35页 |
3.3.2 雨滴降落的末速度 | 第35页 |
3.3.3 计算雨滴冲击力 | 第35-36页 |
3.4 模型体型系数的确定 | 第36页 |
3.5 结构模型与流体模型的选取 | 第36-37页 |
3.6 流体域的边界条件 | 第37-38页 |
3.7 界面耦合(FSI)条件 | 第38页 |
3.8 风雨作用模型的基本步骤 | 第38-39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风荷载作用下张拉膜结构振动特征分析 | 第41-63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马鞍形张拉膜结构振动特性分析 | 第41-54页 |
4.2.1 找形 | 第41-44页 |
4.2.2 风荷载作用下马鞍形张拉膜结构振动特性 | 第44-54页 |
4.3 伞形张拉膜结构振动特性分析 | 第54-61页 |
4.3.1 找形 | 第54-56页 |
4.3.2 风荷载作用下伞形张拉膜结构振动特性 | 第56-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5章 张拉膜结构风雨耦合结构响应数值分析 | 第63-91页 |
5.1 风雨共同作用的模拟 | 第63-68页 |
5.1.1 风速时程曲线模拟 | 第63-65页 |
5.1.2 风雨共同作用时程曲线 | 第65-68页 |
5.2 马鞍形膜结构风雨作用下的响应 | 第68-79页 |
5.2.1 不同风速雨强作用下结构响应分析 | 第68-77页 |
5.2.2 马鞍形膜结构响应对比分析 | 第77-79页 |
5.3 伞形膜结构风雨作用下的响应 | 第79-90页 |
5.3.1 不同风速雨强作用下结构响应分析 | 第79-88页 |
5.3.2 伞形膜结构响应对比分析 | 第88-9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结论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