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论文--生物评价、生态评价论文

石家庄市退水渠浮游植物群落及其水污染生态风险评价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3 水生生物毒性研究第11-12页
        1.3.1 水生生物急性毒性研究第11页
        1.3.2 水生生物亚急性毒性研究第11-12页
    1.4 水污染生态风险评价第12-13页
        1.4.1 水污染生态风险评价第12页
        1.4.2 水污染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第12-13页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3-16页
        1.5.1 受试生物的选取第13页
        1.5.2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5.3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5.4 技术路线第15-16页
第2章 浮游植物群落调查与水质指标测定第16-38页
    2.1 洨河浮游植物群落调查与水质指标测定第16-24页
        2.1.1 采样点设置第16页
        2.1.2 实验方法第16-17页
        2.1.3 评价方法第17-19页
        2.1.4 数据处理第19页
        2.1.5 结果与分析第19-23页
        2.1.6 水质指标与浮游植物群落指数间相关性分析第23-24页
    2.2 汪洋沟浮游植物群落调查与水质指标测定第24-30页
        2.2.1 采样点设置第24-25页
        2.2.2 实验方法第25页
        2.2.3 评价方法第25页
        2.2.4 数据处理第25页
        2.2.5 结果与分析第25-29页
        2.2.6 水质指标与浮游植物群落指数间相关性分析第29-30页
    2.3 石津渠浮游植物群落调查与水质指标测定第30-35页
        2.3.1 采样点设置第30页
        2.3.2 实验方法第30页
        2.3.3 评价方法第30页
        2.3.4 数据处理第30-31页
        2.3.5 结果与分析第31-34页
        2.3.6 水质指标与浮游植物群落指数间相关性分析第34-35页
    2.4 本章小结第35-38页
第3章 洨河水样对斑马鱼的毒性实验第38-50页
    3.1 洨河水样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实验第38-39页
        3.1.1 材料与方法第38页
        3.1.2 实验条件第38-39页
        3.1.3 实验质量控制第39页
        3.1.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9页
    3.2 洨河水样对斑马鱼的亚急性毒性实验第39-46页
        3.2.1 材料与方法第39-41页
        3.2.2 实验条件第41页
        3.2.3 实验质量控制第41页
        3.2.4 数据处理第41-42页
        3.2.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2-46页
    3.3 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法分析第46-49页
    3.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4章 汪洋沟水样对斑马鱼的毒性实验第50-60页
    4.1 汪洋沟水样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实验第50页
        4.1.1 材料与方法第50页
        4.1.2 实验条件第50页
        4.1.3 实验质量控制第50页
        4.1.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0页
    4.2 汪洋沟水样对斑马鱼的亚急性毒性实验第50-56页
        4.2.1 材料与方法第50-51页
        4.2.2 实验条件第51页
        4.2.3 实验质量控制第51-52页
        4.2.4 数据处理第52页
        4.2.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2-56页
    4.3 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法分析第56-59页
    4.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5章 石津渠水样对斑马鱼的毒性实验第60-72页
    5.1 石津渠水样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实验第60页
        5.1.1 材料与方法第60页
        5.1.2 实验条件第60页
        5.1.3 实验质量控制第60页
        5.1.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0页
    5.2 石津渠水样对斑马鱼的亚急性毒性实验第60-67页
        5.2.1 材料与方法第61-62页
        5.2.2 实验条件第62页
        5.2.3 实验质量控制第62页
        5.2.4 数据处理第62页
        5.2.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2-67页
    5.3 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法分析第67-70页
    5.4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结论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第80-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20世纪美学》(节选)翻译实践报告
下一篇:考虑流固耦合的风雨作用下张拉膜结构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