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框架论文

考虑主余震序列影响的低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估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1章 绪论第12-23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2-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1.3 低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概念和特征第14页
    1.2 主余震作用下结构地震反应的研究现状第14-18页
    1.3 低延性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现状第18-21页
        1.3.1 低延性钢筋混凝土构件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2 低延性钢筋混凝土结构研究现状第19-21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1页
    1.5 本文主要技术路线第21-23页
第2章 考虑主余震序列影响的低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第23-35页
    2.1 引言第23页
    2.2 主余震序列的选取与构造第23-26页
        2.2.1 真实记录的主余震序列的选取第23-24页
        2.2.2 基于重复法构造主余震序列第24-26页
    2.3 低延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精细化模拟第26-30页
        2.3.1 低延性柱剪切破坏行为的模拟第26-28页
        2.3.2 低延性结构梁柱节点分析第28-30页
    2.4 主余震作用下低延性钢筋混凝土结构概率地震需求分析第30-32页
        2.4.1 结构概率地震需求模型的提出第30-31页
        2.4.2 主余震作用下低延性结构概率地震需求模型第31-32页
    2.5 主余震作用下低延性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第32-34页
        2.5.1 低延性结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第32-33页
        2.5.2 主余震作用下低延性结构易损性分析第33-34页
    2.6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3章 考虑不同构件响应机制对低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分析的影响第35-45页
    3.1 引言第35页
    3.2 低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与建模第35-38页
        3.2.1 低延性结构的设计信息第35-36页
        3.2.2 OpenSees有限元分析模型第36-37页
        3.2.3 材料模型第37-38页
    3.3 考虑不同构件响应机制的低延性结构地震响应分析第38-41页
        3.3.1 Pushover分析第38-39页
        3.3.2 非线性时程分析第39-41页
    3.4 考虑不同构件响应机制的低延性RC框架结构易损性曲线第41-44页
        3.4.1 不同构件响应机制下低延性结构概率地震需求模型第41-42页
        3.4.2 不同构件响应机制下低延性结构易损性曲线第42-44页
    3.5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4章 不同主余震序列作用下低延性RC框架易损性分析第45-57页
    4.1 引言第45页
    4.2 低延性结构构件破坏机制与建模第45-48页
        4.2.1 低延性框架结构梁柱节点和框架柱破坏机制第45-46页
        4.2.2 OpenSees有限元模型第46-47页
        4.2.3 低延性梁柱节点模型验证第47-48页
    4.3 主余震序列的挑选与构造信息第48-50页
    4.4 主余震作用下低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易损性分析第50-54页
        4.4.1 主余震作用下低延性结构概率地震需求参数计算第50-51页
        4.4.2 极限状态的划分及易损性曲线第51-54页
    4.5 主余震序列作用下低延性结构增量损伤分析第54-55页
    4.6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5章 主震不同损伤状态下的低延性RC框架结构余震易损性分析第57-68页
    5.1 引言第57页
    5.2 低延性结构模型建立及余震地震动数据的选取第57-59页
        5.2.1 低延性结构模型建立第57页
        5.2.2 余震地震动的选取第57-58页
        5.2.3 余震作用方向性的考虑第58-59页
    5.3 主震不同损伤状态的数值模拟第59-60页
        5.3.1 基于Pushover的主震不同损伤状态的模拟第59-60页
        5.3.2 基于IDA的主震不同损伤状态的模拟第60页
    5.4 低延性结构余震易损性分析方法第60-62页
        5.4.1 主震不同损伤状态下的低延性结构余震概率需求分析方法第60-61页
        5.4.2 主震不同损伤状态下的低延性结构余震易损性分析方法第61-62页
    5.5 考虑主震不同损伤状态下的低延性结构余震易损性分析第62-66页
        5.5.1 主震不同损伤状态的划分第62页
        5.5.2 主震不同损伤状态下的低延性结构余震概率需求模型第62-64页
        5.5.3 主震不同损伤状态下的低延性结构余震易损性曲线第64-66页
    5.6 本章小结第66-68页
总结与展望第68-70页
    总结第68-69页
    展望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6页
致谢第76-77页
附录第7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绩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带可替换剪切连接件的防屈曲偏心支撑钢框架动力弹塑性分析
下一篇:带楼板的可替换耗能连接偏心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