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astract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20页 |
1.1.1 偏心支撑钢框架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1.2 防屈曲支撑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1.3 可替换剪切连接件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2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0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1页 |
1.3.3 课题的创新性 | 第21-23页 |
第2章 带可替换剪切连接件的防屈曲偏心支撑钢框架的基本理论 | 第23-29页 |
2.1 偏心支撑钢框架的工作原理 | 第23-24页 |
2.2 双钢管防屈曲支撑的理论研究 | 第24-26页 |
2.2.1 防屈曲支撑的基本构造 | 第24-25页 |
2.2.2 防屈曲支撑的理论研究 | 第25-26页 |
2.3 可替换剪切连接件的基本研究原理 | 第26-29页 |
2.3.1 可替换剪切连接件的基本原理 | 第26页 |
2.3.2 可替换剪切连接件的相关研究 | 第26-29页 |
第3章 带可替换剪切连接件的偏心防屈曲支撑钢框架的模型设计 | 第29-40页 |
3.1 模型设计方案 | 第29页 |
3.2 可替换剪切连接件的设计 | 第29-30页 |
3.3 双钢管防屈曲支撑设计 | 第30-31页 |
3.4 模型缩尺理论及设计 | 第31-33页 |
3.4.1 相似理论 | 第31页 |
3.4.2 似量纲分析 | 第31页 |
3.4.3 试验模型的相似比 | 第31-32页 |
3.4.4 原型结构简化 | 第32-33页 |
3.5 地震波的选取 | 第33-39页 |
3.5.1 地震波的选取原则 | 第33-34页 |
3.5.2 地震波的选取和调整 | 第34-38页 |
3.5.3 加载方式的确定 | 第38-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带可替换剪切连接件防屈曲支撑钢框架振动台试验研究 | 第40-54页 |
4.1 试验概况 | 第40-43页 |
4.1.1 相似设计 | 第40页 |
4.1.2 试件制作 | 第40-43页 |
4.1.3 试件加载方案 | 第43页 |
4.2 试件测点布置及数据采集 | 第43-46页 |
4.2.1 应变测点布置 | 第43-44页 |
4.2.2 位移和加速度传感器布置 | 第44-45页 |
4.2.3 数据采集 | 第45-46页 |
4.3 试验过程及试验现象 | 第46-47页 |
4.4 应力分布及分析 | 第47-48页 |
4.5 位移反应及分析 | 第48-49页 |
4.6 加速度反应及分析 | 第49-50页 |
4.7 有限元验证分析 | 第50-52页 |
4.7.1 应力分布对比 | 第51-52页 |
4.7.2 位移响应对比 | 第52页 |
4.7.3 加速度放大系数对比 | 第52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5章 带可替换剪切连接件防屈曲偏心支撑钢框架有限元分析 | 第54-87页 |
5.1 基本概况 | 第54-59页 |
5.1.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55-56页 |
5.1.2 材料属性和本构关系 | 第56-57页 |
5.1.3 定义实体单元 | 第57页 |
5.1.4 定义分析和输出参数 | 第57-58页 |
5.1.5 荷载施加和网格划分 | 第58-59页 |
5.2 破坏准则 | 第59-60页 |
5.3 参数变量对比 | 第60页 |
5.4 与传统偏心支撑钢框架对比分析 | 第60-74页 |
5.4.1 顶层侧移对比 | 第61-71页 |
5.4.2 层间位移对比 | 第71-72页 |
5.4.3 加速度响应对比 | 第72-73页 |
5.4.4 基底剪力对比 | 第73-74页 |
5.5 剪切连接件长度分析 | 第74-82页 |
5.5.1 楼层侧移对比 | 第74-78页 |
5.5.2 加速度响应对比 | 第78-79页 |
5.5.3 应力对比 | 第79-82页 |
5.6 加劲肋变化分析 | 第82-84页 |
5.6.1 顶层侧移对比 | 第83-84页 |
5.6.2 层间位移对比 | 第84页 |
5.7 层数影响分析 | 第84-86页 |
5.7.1 加速度放大系数对比 | 第84-85页 |
5.7.2 层间位移角对比 | 第85-86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结论 | 第87-88页 |
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96页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