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8页 |
1.2.1 传统偏心支撑钢框架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新型偏心支撑钢框架的国内外研究 | 第16-15页 |
1.2.3 可替换耗能连接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4 防屈曲支撑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课题创新性 | 第18-20页 |
第2章 带楼板的可替换耗能连接偏心支撑钢框架的基本理论 | 第20-27页 |
2.1 带楼板的可替换耗能连接偏心支撑钢框架的设计理论 | 第20-22页 |
2.1.1 带楼板的可替换耗能连接偏心支撑钢框架内力计算公式 | 第20-22页 |
2.1.2 截面选择 | 第22页 |
2.2 偏心支撑钢框架的工作机理 | 第22-24页 |
2.2.1 耗能连接承载力校核 | 第22-23页 |
2.2.2 框架梁承载力校核 | 第23页 |
2.2.3 框架柱承载力校核 | 第23-24页 |
2.3 带接触环的双钢管约束屈曲支撑的工作机理 | 第24-25页 |
2.3.1 带接触环的双钢管约束屈曲支撑的基本构造 | 第24页 |
2.3.2 承载力校核 | 第24-25页 |
2.4 可替换耗能连接的工作机理 | 第25-27页 |
第3章 带楼板的可替换耗能连接偏心支撑钢框架的试验研究 | 第27-45页 |
3.1 试验概况 | 第27-34页 |
3.1.1 试验设计 | 第27-32页 |
3.1.2 材料的力学性能 | 第32-33页 |
3.1.3 测点布置及数据采集 | 第33-34页 |
3.1.4 加载制度 | 第34页 |
3.2 试验过程及现象 | 第34-38页 |
3.2.1 框架EBFs-1 | 第34-36页 |
3.2.2 框架EBFs-2 | 第36-38页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8-44页 |
3.3.1 滞回性能分析 | 第38-39页 |
3.3.2 骨架曲线 | 第39-41页 |
3.3.3 刚度退化曲线 | 第41-42页 |
3.3.4 塑性转角 | 第42页 |
3.3.5 应力分布与变形情况 | 第42-43页 |
3.3.6 替换耗能连接可行性分析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带楼板的可替换耗能连接偏心支撑钢框架的有限元分析 | 第45-78页 |
4.1 概况 | 第45-46页 |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6-49页 |
4.2.1 几何建模 | 第46页 |
4.2.2 材料模型 | 第46-47页 |
4.2.3 定义相互作用 | 第47-48页 |
4.2.4 设置分析步与施加载荷 | 第48页 |
4.2.5 网格划分 | 第48-49页 |
4.3 破坏准则 | 第49页 |
4.4 参数对比类型 | 第49-51页 |
4.5 单向加载试件力学性能分析 | 第51-59页 |
4.5.1 承载能力 | 第52-56页 |
4.5.2 初始刚度 | 第56-57页 |
4.5.3 延性 | 第57页 |
4.5.4 应力分布与变形分析 | 第57-59页 |
4.6 循环加载试件抗震性能分析 | 第59-74页 |
4.6.1 滞回性能分析 | 第59-63页 |
4.6.2 骨架曲线 | 第63-68页 |
4.6.3 刚度退化曲线 | 第68-72页 |
4.6.4 塑性转角 | 第72-73页 |
4.6.5 应力分布与变形分析 | 第73-74页 |
4.7 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74-76页 |
4.7.1 滞回性能对比 | 第74-75页 |
4.7.2 承载能力对比 | 第75-76页 |
4.7.3 应力分布与变形对比 | 第76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