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水损害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及沥青—集料的黏附性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外加剂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 第18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原材料测试与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19-26页 |
2.1 原材料试验 | 第19-21页 |
2.1.1 沥青技术性能指标 | 第19页 |
2.1.2 SBS改性剂技术性能指标 | 第19-20页 |
2.1.3 橡胶粉技术性能指标 | 第20页 |
2.1.4 抗剥落剂技术性能指标 | 第20页 |
2.1.5 集料技术性能指标 | 第20-21页 |
2.2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21-25页 |
2.2.1 原材料筛分 | 第21-22页 |
2.2.2 初选级配 | 第22页 |
2.2.3 试验级配选择 | 第22-23页 |
2.2.4 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 | 第23-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沥青与集料的黏附性试验及评价方法研究 | 第26-42页 |
3.1 沥青与集料的黏附性试验 | 第26-32页 |
3.1.1 水煮法试验 | 第26-27页 |
3.1.2 水浸法试验 | 第27-28页 |
3.1.3 接触角法试验 | 第28-30页 |
3.1.4 光电比色法试验 | 第30-32页 |
3.2 冻融循环试验方法 | 第32-33页 |
3.3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3-36页 |
3.3.1 水煮法试验结果分析 | 第33页 |
3.3.2 水浸法试验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3.3.3 接触角法试验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3.3.4 光电比色法试验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3.4 黏附性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6-40页 |
3.4.1 黏附功与水煮等级的相关性分析 | 第36-37页 |
3.4.2 剥落度与水煮等级的相关性分析 | 第37页 |
3.4.3 剥落度与水浸等级的相关性分析 | 第37-38页 |
3.4.4 黏附功与水浸等级的相关性分析 | 第38-39页 |
3.4.5 剥落度与黏附功的相关性分析 | 第39-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与渗水试验研究 | 第42-59页 |
4.1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试验 | 第42-44页 |
4.1.1 冻融劈裂试验 | 第42-43页 |
4.1.2 浸水马歇尔试验 | 第43-44页 |
4.2 渗水系数试验 | 第44-45页 |
4.3 冻融循环试验方法 | 第45页 |
4.4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5-56页 |
4.4.1 冻融劈裂试验结果分析 | 第45-49页 |
4.4.2 浸水马歇尔试验结果分析 | 第49-53页 |
4.4.3 残留稳定度与TSR的相关性分析 | 第53-54页 |
4.4.4 渗水系数试验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4.5 标准渗水仪与改进渗水仪的对比 | 第56-5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灰关联熵分析 | 第59-91页 |
5.1 灰关联熵分析的基本原理及计算方法 | 第59-60页 |
5.2 影响沥青混合料水稳性能的灰熵关联分析 | 第60-9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主要结论 | 第91-92页 |
研究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