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时代群体性孤独问题研究--基于社交软件的用户行为调查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概念界定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15-17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7-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2 群体性孤独问题的产生 | 第18-26页 |
2.1 中国社会交往的人际关系特征 | 第18-21页 |
2.1.1 以“血缘”为纽带的人际交往 | 第18-19页 |
2.1.2 以“地缘”为纽带的人际交往 | 第19-20页 |
2.1.3 以“业缘”为纽带的人际交往 | 第20-21页 |
2.2 社交媒体时代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及特点 | 第21-23页 |
2.3 群体性孤独问题 | 第23-26页 |
3 群体性孤独问题的现实表现 | 第26-31页 |
3.1 点赞之交,互动意义的深度贬损 | 第26-27页 |
3.2 沉迷游戏,虚拟与现实的双重体验 | 第27-29页 |
3.3 视听盛宴,泛娱乐化情境下的使用与满足 | 第29-31页 |
4 基于问卷调查的群体性孤独现象分析 | 第31-39页 |
4.1 问卷的设计与构成 | 第31-32页 |
4.2 调查问卷的数据收集与分析 | 第32-34页 |
4.2.1 用户基本情况统计 | 第32-33页 |
4.2.2 社交媒介使用情况统计 | 第33-34页 |
4.3 群体性孤独问题验证分析 | 第34-39页 |
4.3.1 网络社交依赖 | 第34-36页 |
4.3.2 网络空间的自我呈现 | 第36-37页 |
4.3.3 渴望交流却愈加沉迷 | 第37-39页 |
5 群体性孤独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建议 | 第39-49页 |
5.1 群体性孤独现象的成因 | 第39-45页 |
5.1.1 技术期待和技术依赖 | 第39-40页 |
5.1.2 大型社会化从众 | 第40-41页 |
5.1.3 自我呈现网络社会化 | 第41-42页 |
5.1.4 全民娱乐化 | 第42-44页 |
5.1.5 城市化的冲击 | 第44页 |
5.1.6 家庭环境影响 | 第44-45页 |
5.2 缓解群体性孤独现象的建议 | 第45-49页 |
5.2.1 学会交流和独处 | 第45-46页 |
5.2.2 教育引导 | 第46-47页 |
5.2.3 媒介社会责任的重塑 | 第47-49页 |
6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