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研究--以上海市J区为例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第1章 绪论第8-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9-10页
    1.2 文献综述第10-13页
        1.2.1 国外研究状况第10-11页
        1.2.2 国内研究情况第11-12页
        1.2.3 国内外研究总体评价第12-13页
    1.3 论文结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第13-15页
        1.3.1 论文结构第13-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页
        1.3.3 理论工具第14-15页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及存在的不足第15-16页
        1.4.1 创新之处第15页
        1.4.2 存在的不足第15-16页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第16-24页
    2.1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的内涵第16-18页
        2.1.1 地方政府的含义第16页
        2.1.2 网络舆情的含义第16-17页
        2.1.3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的含义第17页
        2.1.4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的一般构成第17-18页
    2.2 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理论第18-24页
        2.2.1 政府部门应具备的能力第18-20页
        2.2.2 政府应建立网络舆情管理体系第20-21页
        2.2.3 政府应掌握并充分利用网络舆情的自身规律第21-22页
        2.2.4 政府应加强对新技术手段的运用第22-24页
第3章 上海市J区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现状第24-34页
    3.1 上海市J区网络舆情应对的工作机制第24-27页
        3.1.1 组织架构第24-25页
        3.1.2 工作流程第25-26页
        3.1.3 工作方法与手段第26-27页
    3.2 上海市J区网络舆情应对取得的效果第27-30页
        3.2.1 积极加强网络舆情应对团队建设第27-28页
        3.2.2 有效加强社会网络媒体管控第28-29页
        3.2.3 有效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处置第29-30页
    3.3 J区网络舆情应对案例分析第30-34页
        3.3.1 XH镇危化品厂房爆燃事件第30-31页
        3.3.3 J区启良中学校园霸凌事件第31-34页
第4章 J区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34-37页
    4.1 J区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存在的缺陷第34-35页
        4.1.1 整体认识不到位第34页
        4.1.2 网络舆情工作机制不完善第34-35页
        4.1.3 舆情监测预判不力第35页
        4.1.4 网络舆情管理体制不顺畅第35页
    4.2 J区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存在不足的原因第35-37页
        4.2.1 技术与人员力量不足第35-36页
        4.2.2 工作格局不匹配第36页
        4.2.3 管理模式仍需探索第36-37页
第5章 国内其他地区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案例及机制建设的有益经验第37-42页
    5.1 国内其他地区网络舆情应对的成功案例第37-39页
        5.1.1 甘肃定西扶贫村现危房舆情处置分析第37-38页
        5.1.2 宁波江北爆炸事件的舆情应对分析第38-39页
    5.2 国内其他地区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建设的经验借鉴第39-42页
        5.2.1 要强化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指导思想第40页
        5.2.2 要完善网络舆情应对的工作制度第40页
        5.2.3 要建立网络舆情应对的流程机制第40-41页
        5.2.4 有效实现对网络舆情应对人员的管理建设第41-42页
第6章 完善我国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的对策建议第42-49页
    6.1 调整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工作理念第42-44页
        6.1.1 提高政府公共危机意识第42-43页
        6.1.2 增强政府尊重网络民意的意识第43页
        6.1.3 培育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转危为机的意识第43-44页
    6.2 强化网络舆情应对阵地建设第44-45页
        6.2.1 强化网络发声体系建设第44页
        6.2.2 发挥主流媒体权威作用第44-45页
    6.3 优化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第45-46页
        6.3.1 优化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工作第45页
        6.3.2 优化部门联动处置网络舆情工作第45-46页
        6.3.3 优化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第46页
    6.4 加强网络舆情应对人员的建设第46-49页
        6.4.1 提升舆情监测预测团队能力第47页
        6.4.2 切实发挥政府新闻发言人作用第47页
        6.4.3 团结社会网络发言人第47-49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致谢第53-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民周刊》封面报道中的上海城市形象建构研究(2015-2018)
下一篇:社交媒体时代群体性孤独问题研究--基于社交软件的用户行为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