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15-17页 |
1.1.1 研究缘起 | 第15-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相关研究概念解析 | 第17-21页 |
1.2.1 城市更新 | 第17-18页 |
1.2.2 上海中心城旧里弄住区 | 第18-19页 |
1.2.3 上海拆迁政策 | 第19-20页 |
1.2.4 居住形态 | 第20-21页 |
1.2.5 安置房 | 第21页 |
1.3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21-23页 |
1.3.1 城市更新的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1.3.2 从经济价值视角对拆迁政策及拆迁博弈的相关研究 | 第22页 |
1.3.3 从居住形态学视角对居民生活变迁的研究 | 第22-23页 |
1.3.4 从社会学视角对拆迁居民生活变化的研究 | 第23页 |
1.3.5 从规划学及建筑学视角对拆迁安置小区设计的研究 | 第2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5 案例的选择与依据 | 第24-26页 |
1.5.1 安居古浪东苑 | 第24-25页 |
1.5.2 安居古浪新苑 | 第25页 |
1.5.3 丰水宝邸 | 第25页 |
1.5.4 新世纪花苑 | 第25页 |
1.5.5 桃浦七村 | 第25-26页 |
1.6 研究框架图示 | 第26-27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解读 | 第27-34页 |
2.1 居住形态学 | 第27-28页 |
2.2 社会成本 | 第28-29页 |
2.3 空间生产 | 第29-31页 |
2.4 日常生活实践 | 第31-32页 |
2.5 危机性环境转换 | 第32-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里弄居民拆迁安置后居住形态的共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69页 |
3.1 老龄化现象 | 第35-36页 |
3.1.1 现象分析 | 第35页 |
3.1.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36页 |
3.2 家庭居住模式改变 | 第36-40页 |
3.2.1 现象分析 | 第36-39页 |
3.2.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0页 |
3.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且建成质量差 | 第40-45页 |
3.3.1 现象分析 | 第40-44页 |
3.3.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45页 |
3.4 个人居住条件改善,但安置区的建设质量较低 | 第45-49页 |
3.4.1 现象分析 | 第45-49页 |
3.4.2 现象分析 | 第49页 |
3.5 社区管理差 | 第49-57页 |
3.5.1 现象分析 | 第49-55页 |
3.5.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55-57页 |
3.6 公共空间需求较大,并存在自主营造现象 | 第57-63页 |
3.6.1 现象分析 | 第57-62页 |
3.6.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62-63页 |
3.7 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各自抱团并相互排斥现象 | 第63-66页 |
3.7.1 现象分析 | 第63-65页 |
3.7.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65-66页 |
3.8 邻里交往模式的转变 | 第66-68页 |
3.8.1 现象分析 | 第66-68页 |
3.8.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68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四章 里弄居民拆迁安置后居住形态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69-85页 |
4.1 拆迁补偿满意度的差异 | 第69-72页 |
4.1.1 现象分析 | 第69-70页 |
4.1.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70-72页 |
4.2 邻里关系重建的差异 | 第72-73页 |
4.2.1 现象分析 | 第72页 |
4.2.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72-73页 |
4.3 加建改建现象 | 第73-80页 |
4.3.1 现象分析 | 第73-78页 |
4.3.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78-80页 |
4.4 邻里社区服务 | 第80-82页 |
4.4.1 现象分析 | 第80-81页 |
4.4.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81-82页 |
4.5 交通满意度的差异 | 第82-84页 |
4.5.1 现象分析 | 第82-83页 |
4.5.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83-8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安置小区中城市现象的理论分析 | 第85-90页 |
5.1 阶层隔离现象 | 第85-87页 |
5.1.1 城市中产阶级化 | 第85-86页 |
5.1.2 机会不公平 | 第86页 |
5.1.3 社会风险加剧 | 第86-87页 |
5.2 安置小区作为“落脚城市” | 第87-88页 |
5.3 动态的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 第88页 |
5.4 地铁触媒现象 | 第88-8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六章 对安置小区政策与设计的建议 | 第90-97页 |
6.1 拆迁政策的建议 | 第90-92页 |
6.1.1 动态的补偿机制 | 第90-91页 |
6.1.2 安置方式 | 第91页 |
6.1.3 基础设施的配置 | 第91-92页 |
6.2 对安置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启发 | 第92-94页 |
6.2.1 公共空间数量和规模的增加 | 第92页 |
6.2.2 公共空间灵活性的增加 | 第92-93页 |
6.2.3 增加社区内部服务空间 | 第93-94页 |
6.3 对安置房户型设计的启发 | 第94-95页 |
6.3.1 增加家庭居住模式的可能性 | 第94页 |
6.3.2 增加居住空间的能动性 | 第94-95页 |
6.3.3 增加同层邻里之间空间的联系性 | 第95页 |
6.4 对于社区治理的启发 | 第95-9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97-100页 |
7.1 安置小区居住形态现象总结 | 第97页 |
7.2 研究所呈现的理论启发 | 第97-98页 |
7.3 研究所呈现的实践启发 | 第98-99页 |
7.4 研究的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2页 |
附录 | 第102-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