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策划城市发展--基于产城关系视角的城市产业策划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6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6-18页
        1.3.1 研究目的第16-17页
        1.3.2 研究的理论意义第17页
        1.3.3 研究的实践意义第17-18页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8页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8-20页
        1.5.1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5.2 研究框架第19-20页
第二章 产业策划概念的提出第20-32页
    2.1 产业的概念第20-23页
    2.2 产业规划概述第23-26页
        2.2.1 产业规划相关内容第23-24页
        2.2.2 产业规划规范方法第24-25页
        2.2.3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5-26页
    2.3 产城关系研究第26-28页
    2.4 产业策划的概念第28-29页
    2.5 相关理论第29-31页
        2.5.1 产业经济学第29页
        2.5.2 区域经济学第29-30页
        2.5.3 经济地理学第30页
        2.5.4 策划学第30-31页
    2.6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产业策划的作用机制第32-40页
    3.1 产业策划的必要性第32-34页
        3.1.1 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第32页
        3.1.2 城市持续发展的需要第32-33页
        3.1.3 产业规划落实的需要第33-34页
        3.1.4 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协调的需要第34页
    3.2 不同层次的产业策划第34-37页
        3.2.1 战略层次:城市产业策划第34-35页
        3.2.2 中观层次:产业园区策划第35-36页
        3.2.3 项目层次:产业综合体策划第36-37页
    3.3 产城关系视角下产业策划的作用机制第37-38页
        3.3.1 产业策划对资源配置的影响第37-38页
        3.3.2 产业策划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第38页
        3.3.3 产业策划对人口引导的作用第38页
    3.4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四章 产业策划的一般策划过程第40-57页
    4.1 产业策划的对象第40页
    4.2 产业策划的组织形式第40-41页
    4.3 产业策划的基本原则第41-43页
        4.3.1 协调性的原则第41页
        4.3.2 前瞻性的原则第41-42页
        4.3.3 可行性的原则第42页
        4.3.4 市场化的原则第42页
        4.3.5 可持续发展原则第42页
        4.3.6 动态性的原则第42-43页
    4.4 产业策划步骤第43-53页
        4.4.1 产业策划的思路和框架第43-44页
        4.4.2 调查第44-47页
        4.4.3 分析第47-49页
        4.4.4 定位第49-50页
        4.4.5 实施第50-52页
        4.4.6 评价与反馈第52-53页
    4.5 产业策划的成果体系第53-54页
        4.5.1 项目建议书及工作框架第53页
        4.5.2 专题研究报告第53-54页
        4.5.3 策划成果文本第54页
    4.6 保障机制第54-55页
        4.6.1 政策法规保障第54页
        4.6.2 组织机制保障第54页
        4.6.3 动态管理保障第54-55页
        4.6.4 风险防范保障第55页
    4.7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五章 城市产业策划的实践与应用第57-84页
    5.1 ××集成电路产业园区策划第57-83页
        5.1.1 调查第57-65页
        5.1.2 分析第65-66页
        5.1.3 定位第66-67页
        5.1.4 实施第67-83页
    5.2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4-86页
    6.1 结论第84-85页
        6.1.1 主要结论第84-85页
        6.1.2 主要创新点第85页
    6.2 展望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89页
致谢第89-9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VRF-VAV复合空调系统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策略研究
下一篇:上海中心城区里弄居民拆迁安置后居住形态研究--以上海五个安置小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