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绪论 | 第9-18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2页 |
1.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2.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三)研究内容框架设计 | 第17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五)本文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1.健康城市与健康城市建设 | 第18-19页 |
2.健康促进 | 第19页 |
3.健康城市建设中的政府作用 | 第19-20页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1.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20-21页 |
2.健康生产力理论 | 第21页 |
三、寿光市政府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的现状分析 | 第21-27页 |
(一)省级健康城市(健康促进专项)标准要求 | 第22页 |
(二)寿光市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的措施 | 第22-25页 |
1.加强组织管理,提升重视程度 | 第22-23页 |
2.探索属地管理,加快工作进度 | 第23页 |
3.将健康融入各项政策,争取齐抓共管 | 第23-24页 |
4.鼓励志愿服务,争取社会支持 | 第24-25页 |
(三)寿光市政府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的成效 | 第25-27页 |
1.基础设施改善,各项数据同比增长 | 第25-26页 |
2.加快卫生健康创新发展,形成典型经验 | 第26-27页 |
3.发展态势良好,给健康城市建设提供基础 | 第27页 |
四、寿光市政府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7-36页 |
(一)健康城市标准要求 | 第27-28页 |
(二)市政府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8-32页 |
1.给主管部门赋权不足,运行健康城市能力有限 | 第28页 |
2.政府投入不到位,公共健康产品明显不足 | 第28-30页 |
3.部门配合不够,健康城市协调运转难度大 | 第30-31页 |
4.政策执行效率低,开展健康创建不深入 | 第31-32页 |
(三)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 第32-36页 |
1.健康生产力意识淡薄,赋权赋能不足 | 第32页 |
2.奖惩约束机制不健康,阵地人员投入不到位 | 第32-34页 |
3.健康协作机制不健全,社会参与度低 | 第34-35页 |
4.健康服务标准化不足,执行健康战略难度大 | 第35-36页 |
5.健康理论建设滞后,健康实践后劲不足 | 第36页 |
五、寿光市政府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的对策 | 第36-46页 |
(一)强化健康共建共享,建设社会协同机制 | 第37-40页 |
1.注重上层设计,严格奖惩机制 | 第37-38页 |
2.促进协调配合,完善部门协同机制 | 第38-39页 |
3.汇聚社会力量,建设全社会协作机制 | 第39-40页 |
(二)完善健康投入机制,注重阵地人才建设 | 第40-41页 |
1.强化阵地建设,完善各级基础设施建设 | 第40页 |
2.注重人才投入,配备高素质人才队伍 | 第40页 |
3.提升薪酬待遇,保障镇村医稳定 | 第40-41页 |
4.加强转移支付,保障公立医院发展经费 | 第41页 |
(三)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确保健康城市创建可执行 | 第41-43页 |
1.严格服务标准,加强“大健康”的质量管理 | 第41页 |
2.建立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注意工作推进方法 | 第41-42页 |
3.抓住重点工作,推进健康教育质量管理 | 第42-43页 |
(四)提升健康产业社会贡献度,促进社会认同 | 第43-44页 |
1.构建健康产业合理布局,服务社会大众 | 第43页 |
2.推动健康产业提质增效,助力实体经济 | 第43页 |
3.深入实施医养结合,解决热点诉求 | 第43-44页 |
4.鼓励民营资本介入,增强发展后劲 | 第44页 |
(五)加强理论研究,完善健康城市创建机制 | 第44-46页 |
1.提升创建的境界,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 第44页 |
2.开展健康全民行动,将健康融入各个地域 | 第44-45页 |
3.做好健康城市管理,将健康融入各项工作 | 第45页 |
4.加强健康城市理论研究,将健康融入政府规划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注释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1 | 第50-58页 |
附录2 | 第58-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