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1.2.1 传统成新率计算理论与实践做法 | 第11-12页 |
1.2.2 传统成新率计算方法的主要缺陷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内容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相关文献与理论回顾 | 第16-30页 |
2.1 国内外成本法研究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2.1.1 房地产评估中三大贬值的综述 | 第18-19页 |
2.1.2 房地产评估中成新率的综述 | 第19-20页 |
2.1.3 房地产评估中模型的综述 | 第20-21页 |
2.1.4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房地产评估中的现有应用的综述 | 第21页 |
2.2 模糊综合评价法理论、模型、应用 | 第21-25页 |
2.2.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理论 | 第21-22页 |
2.2.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概述 | 第22-24页 |
2.2.3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成新率计算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2.3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5-26页 |
2.3.1 实体性贬值及实体贬值率 | 第25页 |
2.3.2 功能性贬值及功能贬值率 | 第25-26页 |
2.3.3 经济性贬值及经济贬值率 | 第26页 |
2.3.4 综合成新率的定义 | 第26页 |
2.4 成新率计算中问题的分析 | 第26-28页 |
2.4.1 成新率的定义 | 第26-27页 |
2.4.2 成新率的计算方法 | 第27页 |
2.4.3 成新率与综合成新率的区别 | 第27-28页 |
2.4.4 成新率与贬值率的关系 | 第28页 |
2.5 总结 | 第28-30页 |
3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综合成新率计算中的应用 | 第30-38页 |
3.1 构造层次结构模型 | 第30-31页 |
3.2 构造模糊集合 | 第31-32页 |
3.2.1 构建影响因素集U | 第31页 |
3.2.2 构建子影响因素集C | 第31-32页 |
3.2.3 构建基础影响因素集B | 第32页 |
3.3 确定权重集及一致性检验 | 第32-34页 |
3.3.1 影响因素集的权重集的确定 | 第32-33页 |
3.3.2 子影响因素集的权重集的确定 | 第33页 |
3.3.3 基础影响因素集的权重集的确定 | 第33-34页 |
3.4 建立评语集 | 第34-35页 |
3.4.1 构建评语集 | 第34页 |
3.4.2 房屋的好坏程度分类 | 第34-35页 |
3.5 建立模糊综合评估矩阵 | 第35-36页 |
3.6 成新率的组成构造 | 第36-38页 |
4 案例分析 | 第38-54页 |
4.1 评估基本情况简介 | 第38-39页 |
4.1.1 评估对象 | 第38页 |
4.1.2 评估对象的具体位置与周围的环境 | 第38页 |
4.1.3 评估对象权属与现状 | 第38-39页 |
4.2 传统成新率评估步骤与结果 | 第39-40页 |
4.2.1 年限法 | 第39页 |
4.2.2 打分法 | 第39页 |
4.2.3 传统的综合成新率法 | 第39-40页 |
4.3 改进的综合成新率评估步骤和结果 | 第40-50页 |
4.3.1 影响因素集的权重集的确定 | 第40-41页 |
4.3.2 子影响因素集的权重集的确定 | 第41-42页 |
4.3.3 基础影响因素集的权重集的确定 | 第42-47页 |
4.3.4 确定新成新率 | 第47-50页 |
4.4 方法的对比与结果差异性分析 | 第50-54页 |
4.4.1 方法对比分析 | 第50-51页 |
4.4.2 结果差异分析 | 第51-54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4-58页 |
5.1 结论 | 第54-56页 |
5.2 展望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1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