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及其弟子在南洋的弘法(1922-1947)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6-26页 |
第一节 问题从何而来 | 第16-18页 |
第二节 学术史概览 | 第18-22页 |
第三节 新资料的出现 | 第22-23页 |
第四节 方法与结构 | 第23-26页 |
第一章 太虚与佛化新青年会 | 第26-85页 |
第一节 太虚的生平与思想(印顺1950) | 第27-31页 |
第二节 佛化新青年会 | 第31-63页 |
一、张宗载与宁达蕴 | 第31-39页 |
二、向南洋发展 | 第39-45页 |
三、佛化新青年会与闽南 | 第45-63页 |
第三节 闽南佛化新青年会 | 第63-73页 |
一、闽南佛化新青年会的宗旨与组织 | 第63-65页 |
二、会员加入与财务状况 | 第65-69页 |
三、闽南佛化新青年会的日常活动 | 第69-70页 |
四、闽南佛化新青年会的沉寂 | 第70-73页 |
第四节 由闽南到南洋 | 第73-85页 |
一、闽南佛化新青年会的复苏 | 第73-77页 |
二、南洋宣传 | 第77-83页 |
三、尾声 | 第83-85页 |
第二章 太虚与星洲讲经会 | 第85-124页 |
第一节 星洲讲经会的发起与筹备 | 第85-95页 |
一、星洲讲经会缘起 | 第85-90页 |
二、星洲讲经会的发起 | 第90-93页 |
三、星洲讲经会的筹备 | 第93-95页 |
第二节 星洲讲经会日记 | 第95-106页 |
第三节 南洋佛教联合会 | 第106-114页 |
一、太虚的世界佛教联合运动 | 第106-111页 |
二、南洋佛教联合会 | 第111-114页 |
第四节 星洲讲经会尾声 | 第114-124页 |
一、星洲皈依太虚之弟子 | 第114-116页 |
二、讲经会财务状况 | 第116页 |
三、各界的反应 | 第116-124页 |
第三章 慈航在缅甸 | 第124-167页 |
第一节 慈航的早年经历 | 第124-133页 |
一、慈航自述生平 | 第124-125页 |
二、童年 | 第125-126页 |
三、出家 | 第126-127页 |
四、闽南求学 | 第127-130页 |
五、金陵与安庆 | 第130-133页 |
第二节 缅甸的中国佛教 | 第133-139页 |
一、龙藏 | 第133-135页 |
二、龙华寺 | 第135-137页 |
三、仰光中华佛教会 | 第137-139页 |
第三节 慈航在缅甸 | 第139-167页 |
一、慈航西行 | 第139-141页 |
二、慈航与仰光中国佛学会 | 第141-160页 |
三、慈航离缅回国 | 第160-167页 |
第四章 暹罗留学团 | 第167-211页 |
第一节 暹罗的中国佛教 | 第167-172页 |
一、尤惜阴与宁达蕴眼中的暹罗华侨 | 第167-169页 |
二、暹罗侨界的佛教社团与寺庙 | 第169-172页 |
第二节 暹罗留学团缘起 | 第172-186页 |
一、悲观法师 | 第172-177页 |
二、太虚与世界佛学苑 | 第177-182页 |
三、悲观与太虚 | 第182-184页 |
四、暹罗留学团之筹备 | 第184-186页 |
第三节 留学团在暹京 | 第186-206页 |
一、由香港到曼谷 | 第186-187页 |
二、入学安居之筹备 | 第187-189页 |
三、悲观离团 | 第189-193页 |
四、留学团的生活 | 第193-194页 |
五、留学团的修学 | 第194-197页 |
六、留学团与华侨 | 第197-202页 |
七、赠送藏经 | 第202-204页 |
八、留学团之结束 | 第204-206页 |
第四节 悲观离留学团后续 | 第206-211页 |
一、悲观在槟城 | 第206-208页 |
二、悲观在缅甸 | 第208-211页 |
第五章 佛教访问团与南洋华侨 | 第211-252页 |
第一节 佛教访问团缘起 | 第211-217页 |
一、访问团的产生 | 第211-214页 |
二、访问团的筹备 | 第214-217页 |
第二节 佛教访问团与缅甸华侨 | 第217-229页 |
第三节 佛教访问团在新马 | 第229-252页 |
一、初抵星洲 | 第229-231页 |
二、访问团在吉隆坡与槟城 | 第231-234页 |
三、星洲演说与马六甲之行 | 第234-237页 |
四、访问团尾声 | 第237-241页 |
五、访问团在星洲的是是非非 | 第241-249页 |
六、太虚世界佛教运动之继续 | 第249-252页 |
第六章 慈航在新马 | 第252-304页 |
第一节 战时的慈航 | 第252-262页 |
一、佛教访问团之后 | 第252-254页 |
二、槟城避难 | 第254-257页 |
三、菩提学院与菩提学校 | 第257-262页 |
第二节 《中国佛学》、《人间佛教》与《佛教人间》 | 第262-282页 |
一、星洲中国佛学会与《中国佛学》 | 第262-270页 |
二、《人间佛教》 | 第270-275页 |
三、《佛教人间》 | 第275-282页 |
第三节 太虚的追随者 | 第282-304页 |
一、慈航的人间佛教 | 第282-288页 |
二、慈航的佛教革命 | 第288-297页 |
三、慈航的救僧运动 | 第297-304页 |
结论 | 第304-307页 |
征引文献 | 第307-330页 |
一、《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 | 第307-321页 |
二、《稀见民国佛教文献汇编(报纸)》 | 第321页 |
三、南洋华文报 | 第321-324页 |
四、太虚著作 | 第324-326页 |
五、印顺著作 | 第326-327页 |
六、慈航著作 | 第327-328页 |
七、中文著作及论文 | 第328-329页 |
八、英文著作及论文 | 第329-330页 |
致谢 | 第3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