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理论论文--汽车的操纵性和稳定性论文

基于ADAMS的汽车最速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与优化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1章 绪论第14-26页
    1.1 课题的提出第14-15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5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4页
        1.3.1 汽车操纵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第15-19页
        1.3.2 汽车最速操纵稳定性优化研究现状第19-24页
    1.4 研究内容第24-26页
第2章 整车模型的建立和最速操纵稳定性评价指标的提出第26-37页
    2.1 建立模型的参数第26页
    2.2 整车模型的建立第26-32页
        2.2.1 模型的简化第26页
        2.2.2 前悬架模型第26-27页
        2.2.3 后悬架模型第27-28页
        2.2.4 转向系统模型第28-29页
        2.2.5 车身模型第29页
        2.2.6 制动系统模型第29-30页
        2.2.7 动力系统模型第30-31页
        2.2.8 轮胎模型第31页
        2.2.9 整车模型第31-32页
    2.3 汽车最速操纵稳定性客观评价指标的确定第32-36页
        2.3.1 现有的操纵稳定性评价指标第32-33页
        2.3.2 对最速操纵稳定性评价指标的补充第33-35页
        2.3.3 汽车最速操纵稳定性综合评价指标第35页
        2.3.4 各单项评价指标门槛值和权值的确定第35-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3章 汽车最速操纵稳定性仿真和分析第37-54页
    3.1 双移线仿真工况分析第37-41页
        3.1.1 双移线道路仿真模型的建立第37-38页
        3.1.2 双移线仿真结果分析第38-41页
    3.2 现有的操纵稳定性评价指标分析第41-46页
        3.2.1 驾驶员负担评价指标仿真分析第41-43页
        3.2.2 侧倾危险总指标仿真分析第43-44页
        3.2.3 侧滑危险评价指标仿真分析第44-46页
    3.3 最速操纵稳定性评价指标的补充第46-52页
        3.3.1 动力性评价指标仿真分析第46-48页
        3.3.2 轮胎抓地评价指标仿真分析第48-51页
        3.3.3 响应性评价指标仿真分析第51-52页
    3.4 综合评价指标仿真分析第52页
    3.5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4章 汽车最速操纵稳定性优化第54-76页
    4.1 汽车不足转向度分析第54-62页
        4.1.1 前后悬架侧倾刚度分析第54-55页
        4.1.2 前后悬架等效侧偏刚度分析第55-57页
        4.1.3 前后悬架静态设计参数分析第57-61页
        4.1.4 前后悬架不足转向度计算第61-62页
    4.2 优化实验设计与灵敏度分析第62-65页
        4.2.1 实验设计原理与方法第62-63页
        4.2.2 灵敏度分析第63-65页
    4.3 优化结果与分析第65-74页
        4.3.1 汽车结构参数值优化前后对比第65-66页
        4.3.2 汽车不足转向特性优化前后对比分析第66-68页
        4.3.3 汽车最速操纵稳定性优化前后对比分析第68-74页
    4.4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5章 影响最速操纵稳定性能其他结构参数的讨论第76-83页
    5.1 质心前后位置对最速操纵稳定性的影响第76-78页
    5.2 质心高度对最速操纵稳定性能的影响第78-80页
    5.3 前悬架刚度对最速操纵稳定性能的影响第80-82页
    5.4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83-85页
    6.1 总结第83-84页
    6.2 展望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9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及科研工作第89-90页
致谢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车路协同的车辆换道行为及其驾驶辅助系统研究
下一篇:基于视觉信息和GIS的车辆转向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