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车路协同的车辆换道行为及其驾驶辅助系统研究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1 换道行为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换道模型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换道辅助驾驶系统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2章 换道行为研究分析 | 第22-29页 |
2.1 车辆换道行为 | 第22-23页 |
2.1.1 车辆换道行为描述 | 第22页 |
2.1.2 车辆换道行为的分类 | 第22-23页 |
2.2 车辆换道过程研究 | 第23-25页 |
2.2.1 换道状态描述 | 第23-24页 |
2.2.2 车辆换道状态划分 | 第24-25页 |
2.3 换道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28页 |
2.3.1 车型对换道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2 道路对换道的影响 | 第26-27页 |
2.3.3 交通环境对换道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4 驾驶员对换道的影响 | 第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换道安全距离微观模型建立 | 第29-40页 |
3.1 车辆换道状态分析 | 第29-30页 |
3.2 基于驾驶员特性的车辆模型 | 第30-33页 |
3.3 换道安全距离微观模型建立 | 第33-38页 |
3.3.1 车辆M与车辆F_D间的安全距离模型 | 第34-35页 |
3.3.2 车辆M与车辆L_D之间的安全距离模型 | 第35-37页 |
3.3.3 车辆M与车辆L_O之间的安全距离模型 | 第37-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换道行为数据采集及模型分析 | 第40-50页 |
4.1 换道行为数据采集 | 第40-41页 |
4.1.1 数据采集的方法 | 第40-41页 |
4.1.2 视频采集环境 | 第41页 |
4.2 视频资料分析 | 第41-44页 |
4.3 模型仿真 | 第44-49页 |
4.3.1 车辆M距离车辆F_D最小安全距离仿真 | 第44-46页 |
4.3.2 车辆M距离车辆L_D最小安全距离仿真 | 第46-47页 |
4.3.3 车辆M距离车辆L_O最小安全距离仿真 | 第47-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基于换道安全距离微观模型的驾驶辅助系统 | 第50-62页 |
5.1 车路协同下的驾驶辅助系统设计 | 第50-55页 |
5.1.1 车路协同技术体系框架 | 第50-51页 |
5.1.2 基于车路协同技术的驾驶辅助系统平台 | 第51-54页 |
5.1.3 驾驶辅助系统硬件和软件 | 第54-55页 |
5.2 基于换道模型的驾驶辅助方法 | 第55-58页 |
5.2.1 传统的驾驶辅助方法 | 第55-56页 |
5.2.2 基于驾驶员特性模型的换道驾驶辅助方法 | 第56-58页 |
5.3 换道驾驶辅助系统仿真分析 | 第58-61页 |
5.3.1 仿真环境 | 第59-61页 |
5.3.2 基于仿真结果对系统分析 | 第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全文结论 | 第62-6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