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雾霾成因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研究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课题背景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数据统计分析第13-14页
        1.2.2 数值模拟第14-16页
        1.2.3 实验测试第16-17页
    1.3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4 本文主要工作第18-19页
第2章 颗粒物沉降理论基础第19-29页
    2.1 物理模型第19-20页
        2.1.1 自由沉降第19页
        2.1.2 动量扰动第19-20页
        2.1.3 环境温差第20页
    2.2 数学模型第20-23页
        2.2.1 气相控制方程第21页
        2.2.2 颗粒相控制方程第21-23页
    2.3 参数设定及求解方法第23-27页
        2.3.1 cfd理论简述第23-24页
        2.3.2 气固两相流第24-25页
        2.3.3 连续相与离散相耦合第25-26页
        2.3.4 边界条件的确定第26-27页
    2.4 模型验证第27-28页
    2.5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动量扰动及温差对沉降的影响第29-50页
    3.1 动量扰动对沉降的影响第29-39页
        3.1.1 速度矢量图第29-33页
        3.1.2 颗粒物浓度分布图第33-37页
        3.1.3 水平线处分布图第37-39页
        3.1.4 颗粒沉积分析第39页
    3.2 颗粒物沉降验证实验第39-46页
        3.2.1 实验原理分析第40-41页
        3.2.2 相似性分析第41-44页
        3.2.3 实验装置第44-45页
        3.2.4 实验内容第45页
        3.2.5 实验结果分析第45-46页
    3.3 温差对沉降的影响第46-49页
        3.3.1 颗粒物浓度分布图第47页
        3.3.2 温度分布图第47-48页
        3.3.3 垂直线处分布图第48-49页
    3.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4章 环境熵变化对颗粒物沉降的影响第50-59页
    4.1 生态环境系统熵变化第50-53页
        4.1.1 熵理论第50-51页
        4.1.2 系统动态熵模型建立第51-52页
        4.1.3 模型分析第52-53页
    4.2 能源消费引起的熵变化第53-55页
    4.3 分析讨论第55-57页
    4.4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59-61页
    5.1 主要研究结论第59-60页
    5.2 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第65-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表面阶梯状微织构刀具设计制造及其切削性能研究
下一篇:环境因子对伪鱼腥藻生长及光合生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