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3-22页 |
1.2.1 公共财政投入保障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1.2.2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1.3.1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4 研究创新、难点与不足 | 第25-26页 |
第2章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公共财政投入保障制度概述 | 第26-43页 |
2.1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 第26-31页 |
2.1.1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提出背景 | 第26-27页 |
2.1.2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原则 | 第27-28页 |
2.1.3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内容构成 | 第28-31页 |
2.2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相关制度构成 | 第31-37页 |
2.2.1 政府间责权与事权 | 第31-32页 |
2.2.2 转移支付制度 | 第32-35页 |
2.2.3 财力保障体制 | 第35-37页 |
2.3 公共财政投入视角的武汉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基础 | 第37-43页 |
2.3.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37-38页 |
2.3.2 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38-39页 |
2.3.3 公共财政与财政分权相关理论 | 第39-43页 |
第3章 武汉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分析 | 第43-48页 |
3.1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3-46页 |
3.1.1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43-44页 |
3.1.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的方法 | 第44-46页 |
3.2 武汉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分析 | 第46-48页 |
第4章 武汉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投入相关性分析 | 第48-66页 |
4.1 武汉市公共财政一般公共预算转移支付现状分析 | 第48-50页 |
4.1.1 武汉市对区—般公共预算转移支付的规模 | 第48-49页 |
4.1.2 武汉市对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转移支付结构 | 第49-50页 |
4.2 转移支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定量分析 | 第50-53页 |
4.2.1 变量、数据的选取和模型构建 | 第50-51页 |
4.2.2 描述性统计和面板回归分析 | 第51-53页 |
4.3 分项转移支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定量分析 | 第53-56页 |
4.3.1 变量、数据的选取和模型构建 | 第53-54页 |
4.3.2 描述性统计和面板回归分析 | 第54-56页 |
4.4 武汉市财政投入偏好度与居民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 第56-65页 |
4.4.1 财政投入视角下武汉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投入偏好度 | 第57-59页 |
4.4.2 财政投入视角下武汉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居民满意度 | 第59-63页 |
4.4.3 武汉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的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 第63-65页 |
4.5 实证分析结果——公共财政投入存在的问题 | 第65-66页 |
第5章 武汉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公共财政投入原因分析 | 第66-71页 |
5.1 城乡二元财政体制导致财政资源倾斜配置 | 第66-67页 |
5.2 自上而下的财政决策忽视自下而上的居民需求 | 第67-68页 |
5.3 财政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 | 第68-69页 |
5.4 政府间责权与事权不对称 | 第69-71页 |
第6章 促进武汉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制度优化对策 | 第71-75页 |
6.1 逐步建立城乡一元化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制度 | 第71页 |
6.2 根据居民需求偏好优化城乡之间的财政支出结构 | 第71-72页 |
6.3 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不断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 | 第72-73页 |
6.4 理顺政府间财政关系,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匹配的财政体制 | 第73页 |
6.5 创新资金供给模式,缓解各区财政支出压力 | 第73-74页 |
6.6 利用“互联网+”趋势,满足多样化服务需求 | 第74-75页 |
结语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附录——调研问卷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