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 第12页 |
1.1.1 风雨桥概念界定 | 第12页 |
1.1.2 研究对象及范畴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3.1 文献资料查阅与实地调查 | 第13页 |
1.3.2 景观构成分析 | 第13页 |
1.3.3 归纳总结及应用 | 第13-15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4.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5页 |
1.4.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5-18页 |
2 研究概述 | 第18-29页 |
2.1 湘桂黔侗族概况 | 第18-20页 |
2.2 侗乡三宝及风雨桥的分布 | 第20-25页 |
2.3 风雨桥的起源与发展演变 | 第25-28页 |
2.3.1 侗族聚居区地域特点和风雨桥的起源 | 第25-26页 |
2.3.2 侗族风雨桥的发展演变 | 第26-28页 |
2.4 小结 | 第28-29页 |
3 风雨桥的类型及主要功能解析 | 第29-34页 |
3.1 风雨桥的分类 | 第29-30页 |
3.1.1 不同结构造型的风雨桥 | 第29页 |
3.1.2 不同建筑材料的风雨桥 | 第29-30页 |
3.1.3 不同廊屋造型的风雨桥 | 第30页 |
3.2 主要功能 | 第30-33页 |
3.2.1 交通功能 | 第31页 |
3.2.2 标志性建筑 | 第31-32页 |
3.2.3 公共娱乐功能 | 第32-33页 |
3.2.4 景观功能 | 第33页 |
3.3 小结 | 第33-34页 |
4 风雨桥的空间结构与装饰构成分析 | 第34-42页 |
4.1 风雨桥的空间结构 | 第34-36页 |
4.1.1 桥墩 | 第34页 |
4.1.2 桥跨 | 第34-35页 |
4.1.3 桥面 | 第35页 |
4.1.4 桥廊 | 第35-36页 |
4.2 风雨桥的空间功能特征 | 第36-39页 |
4.2.1 风雨桥各组成部分的空间关系及功能特征 | 第36-37页 |
4.2.2 风雨桥与周边环境的空间关系及功能特征 | 第37-39页 |
4.3 风雨桥的装饰 | 第39-41页 |
4.3.1 构件装饰及含义 | 第39-40页 |
4.3.2 彩绘装饰 | 第40页 |
4.3.3 楹联诗词碑刻 | 第40-41页 |
4.3.4 装饰题材与表现技法 | 第41页 |
4.4 小结 | 第41-42页 |
5 风雨桥的建桥仪式及习俗探讨 | 第42-48页 |
5.1 侗族村寨及风雨桥的选址 | 第42-44页 |
5.1.1 “过”形水系与村寨 | 第42页 |
5.1.2 “环”形水系与村寨 | 第42页 |
5.1.3 “穿”形水系与村寨 | 第42-44页 |
5.2 建桥相关的仪式 | 第44-46页 |
5.2.1 奠基 | 第44-45页 |
5.2.2 上梁 | 第45-46页 |
5.2.3 踩桥 | 第46页 |
5.3 小结 | 第46-48页 |
6 风雨桥的景观特征及文化内涵探析 | 第48-60页 |
6.1 风雨桥的景观特征 | 第48-53页 |
6.1.1 外部造型之美 | 第48-49页 |
6.1.2 内部结构之美 | 第49-50页 |
6.1.3 环境协调之美 | 第50-51页 |
6.1.4 意境之美 | 第51-53页 |
6.2 风雨桥的文化内涵 | 第53-59页 |
6.2.1 侗款与侗族秩序观 | 第53-55页 |
6.2.2 风水观 | 第55-58页 |
6.2.3 生命桥 | 第58页 |
6.2.4 奉祀神灵的宗教内涵及教化功能 | 第58-59页 |
6.3 小结 | 第59-60页 |
7 保护传承与发展探讨 | 第60-69页 |
7.1 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60-62页 |
7.1.1 自然环境的破坏 | 第60-61页 |
7.1.2 人文环境的破坏 | 第61页 |
7.1.3 保护意识及措施的缺失 | 第61-62页 |
7.2 保护对策和建议 | 第62-65页 |
7.2.1 政府主导管理 | 第62-63页 |
7.2.2 民众主体参与 | 第63-64页 |
7.2.3 持续协调发展 | 第64-65页 |
7.3 传承和应用 | 第65-68页 |
7.3.1 风雨桥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 第65-66页 |
7.3.2 风雨桥相关理念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 第66-67页 |
7.3.3 正确处理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现代化发展的关系 | 第67-68页 |
7.4 小结 | 第68-69页 |
8 总结与探讨 | 第69-71页 |
8.1 总结 | 第69页 |
8.2 探讨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附录一:插图目录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