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昆虫学论文--昆虫分类学论文

基于COⅠ基因序列和GBS技术的大蠊属4个物种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关系初探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研究背景第8-18页
    1 蜚蠊第8-13页
    2 大蠊属分类及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进展第13-14页
    3 简化基因组技术第14-17页
    4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7-18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18-25页
    1 实验材料第18-20页
        1.1 样品来源及外群选择第18-20页
        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第20页
    2 实验操作及方法第20-22页
        2.1 DNA提取第20页
        2.2 PCR扩增第20-22页
            2.2.1 PCR扩增引物设计第20-21页
            2.2.2 PCR引物稀释与保存第21页
            2.2.3 扩增反应第21-22页
            2.2.4 PCR产物检测及序列测定第22页
                2.2.4.1 琼脂糖凝胶制备第22页
                2.2.4.2 凝胶电泳检测及序列测定第22页
    3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2-25页
        3.1 COⅠ基因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2-23页
        3.2 GBS测序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3-25页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25-48页
    1 COⅠ基因实验结果与分析第25-34页
        1.1 COⅠ基因PCR扩增电泳图第25页
        1.2 COⅠ基因序列分析第25-26页
        1.3 单倍型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第26-29页
        1.4 序列碱基替换分析第29-30页
        1.5 大蠊属物种的遗传距离分析第30页
        1.6 大蠊属物种系统发育及单倍型网络图分析第30-34页
    2 GBS技术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4-48页
        2.1 简化基因组测序样本选择第34-35页
        2.2 数据质量控制第35页
        2.3 SNP分析第35-37页
        2.4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第37-39页
        2.5 系统发育分析第39-41页
            2.5.1 系统发育树第39-40页
            2.5.2 主成分分析第40-41页
            2.5.3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第41页
        2.6 SSR分析第41-48页
            2.6.1 SSR搜索第41-46页
            2.6.2 SSR聚类及多态性评估第46-47页
            2.6.3 SSR引物设计第47-48页
第四章 讨论第48-53页
    1 4个大蠊属物种的分子鉴定第48-50页
    2 4个大蠊属物种系统发育关系初探第50-53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3-54页
    1 结论第53页
    2 展望第53-54页
附录第54-71页
    蜚蠊组织基因组总DNA提取方法第54-56页
    表1 4个大蠊属物种四碱基重复类型第56-57页
    表2 4个大蠊属物种五碱基重复类型第57-60页
    表3 4个大蠊属物种六碱基重复类型第60-63页
    表4 4个大蠊属物种两两鉴定具体位点及引物序列第63-71页
参考文献第71-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完成的论文第79-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入侵植物肿柄菊(Tithonia diversifolia)生长和繁殖功能性状研究
下一篇:基于环境异质性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识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