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引言 | 第12-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1.2.1 植物功能性状分类 | 第16页 |
1.2.2 植物功能性状与植物入侵的关系 | 第16-17页 |
1.2.3 入侵植物的功能性状变化 | 第17-19页 |
1.2.4 入侵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19-21页 |
1.3 肿柄菊在云南省的入侵特征 | 第21-22页 |
1.4 研究目标 | 第22-23页 |
1.5 研究内容及科学问题 | 第23-25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5.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24-25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5-34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5-27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7-32页 |
2.2.1 环境梯度设置 | 第27-29页 |
2.2.2 功能性状指标的选择 | 第29页 |
2.2.3 调查与采样 | 第29-30页 |
2.2.4 性状测定 | 第30-32页 |
2.2.5 土壤肥力的测定 | 第32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32-34页 |
第3章 肿柄菊生长性状差异 | 第34-48页 |
3.1 不同地域肿柄菊生长性状的差异 | 第34-37页 |
3.1.1 株形差异 | 第34-35页 |
3.1.2 叶、茎性状差异 | 第35-36页 |
3.1.3 叶养分含量差异 | 第36-37页 |
3.2 不同地域肿柄菊生长性状的相关性 | 第37-41页 |
3.2.1 生长性状与比叶面积的相关性 | 第38-40页 |
3.2.2 生长性状与叶厚度的相关性 | 第40页 |
3.2.3 叶片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 | 第40-41页 |
3.2.4 株高与基径的相关性 | 第41页 |
3.3 同一地域垂直梯度下肿柄菊生长性状的差异 | 第41-46页 |
3.3.1 株形差异 | 第42页 |
3.3.2 茎、叶性状差异 | 第42-43页 |
3.3.3 叶养分含量差异 | 第43-46页 |
3.4 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不同地域肿柄菊繁殖性状差异 | 第48-56页 |
4.1 种子产量 | 第48-49页 |
4.2 千粒重 | 第49-50页 |
4.3 种子败育率 | 第50-51页 |
4.4 种子活力 | 第51-53页 |
4.5 无性繁殖能力 | 第53-54页 |
4.6 不同地域肿柄菊种子繁殖性状相关性 | 第54页 |
4.7 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肿柄菊功能性状与环境的关系 | 第56-65页 |
5.1 不同生境下功能性状的差异 | 第56-58页 |
5.1.1 不同生境下生长性状的差异 | 第56-57页 |
5.1.2 不同生境类型繁殖性状的差异 | 第57-58页 |
5.2 肿柄菊功能性状与海拔的关系 | 第58-60页 |
5.2.1 不同地域肿柄菊功能性状与海拔的关系 | 第58-60页 |
5.2.2 同一地域垂直梯度下肿柄菊功能性状与海拔的关系 | 第60页 |
5.3 肿柄菊功能性状与纬度的关系 | 第60-62页 |
5.3.1 肿柄菊生长性状与纬度的关系 | 第60-62页 |
5.3.2 肿柄菊繁殖性状与纬度的关系 | 第62页 |
5.4 肿柄菊功能性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 第62-64页 |
5.4.1 不同地域肿柄菊功能性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 第62-63页 |
5.4.2 同一地域垂直梯度上肿柄菊生长性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 第63-64页 |
5.5 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讨论与结论 | 第65-72页 |
6.1 讨论 | 第65-70页 |
6.1.1 肿柄菊功能性状与环境适应性 | 第65-68页 |
6.1.2 肿柄菊的繁殖特性 | 第68-69页 |
6.1.3 肿柄菊对土壤营养元素的利用特征 | 第69-70页 |
6.1.4 肿柄菊的定居与扩散生境 | 第70页 |
6.2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