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评理论视域中的朦胧诗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朦胧诗与朦胧诗的传统理论研究 | 第11-22页 |
(一) 朦胧诗兴起及其渊源 | 第11-12页 |
(二) 朦胧诗论争及其焦点 | 第12-16页 |
1. 试探期:朦胧诗与“新诗”方向 | 第12-14页 |
2. 深化期:朦胧诗与“新的美学原则” | 第14-15页 |
3. 成熟期:朦胧诗与中国诗歌的“现代倾向” | 第15-16页 |
(三) 对朦胧诗的传统理论研究 | 第16-22页 |
1. 人本主义的思想解读 | 第16-19页 |
2. 传统的诗歌形式分析 | 第19-22页 |
二、新批评理论视域中的朦胧诗 | 第22-38页 |
(一) 复义理论与朦胧诗中的复义 | 第24-28页 |
(二) 张力理论与朦胧诗中的张力 | 第28-31页 |
(三) 悖论理论与朦胧诗中的悖论 | 第31-34页 |
(四) 反讽理论与朦胧诗中的反讽 | 第34-38页 |
三、以新批评理论阐释朦胧诗的诗论价值 | 第38-43页 |
(一) 传统的诗本质论 | 第38-40页 |
1. 西方的诗本质论 | 第38-39页 |
2. 中国的诗本质论 | 第39-40页 |
(二) 以新批评阐释朦胧诗对深化诗本质研究的启示 | 第40-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注释 | 第44-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3-54页 |
后记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