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文心雕龙》“隐秀”说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
引论:研究现状及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一、“隐秀”的渊源流变及其内涵 | 第12-19页 |
(一) “隐”的渊源与内涵 | 第12-14页 |
1. “隐”的释义及其渊源流变 | 第12-13页 |
2. “隐”的内涵 | 第13-14页 |
(二) “秀”的渊源与内涵 | 第14-16页 |
1. “秀”的释义及其渊源流变 | 第14-15页 |
2. “秀”的内涵 | 第15-16页 |
(三) “隐”与“秀”的关系及“隐秀”内涵 | 第16-19页 |
1. 刘勰提出“隐秀”的缘由 | 第16-17页 |
2. “隐体”与“秀用”的关系 | 第17-19页 |
二、“隐秀”审美特征的表现 | 第19-25页 |
(一) “文外之重旨”的含蓄婉转美 | 第19-20页 |
(二) “文之英蕤,有秀有隐”的典雅清丽美 | 第20-22页 |
(三) “思合自逢,非研虑所求”的自然会妙美 | 第22-25页 |
三、“隐秀”说的理论构成与批评实践 | 第25-35页 |
(一) “隐之为体”的文学本体论 | 第25-27页 |
(二) “复意为工”的文学创作论 | 第27-32页 |
1. “义生文外”的言外之意 | 第27-29页 |
2.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为秀”的文学意象 | 第29-30页 |
3. “篇中之独拔”的婉曲和精警修辞格 | 第30-31页 |
4. “旨深”而“词婉”的文学风格 | 第31-32页 |
(三) “余味无穷”的文学鉴赏论 | 第32-35页 |
四、“隐秀”说的影响和意义 | 第35-44页 |
(一) “隐秀”说对中国古代文论批评的影响 | 第35-41页 |
1. “隐秀”对“意境”说的影响 | 第35-38页 |
2. “隐秀”对“滋味”说的影响 | 第38-40页 |
3. “隐秀”对“含蓄”说的影响 | 第40-41页 |
(二) “隐秀”说对中国当代文论建设的意义 | 第41-44页 |
结语:“隐秀”说研究的理论批评价值 | 第44-45页 |
注释 | 第45-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3-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