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论文--读者工作论文

面向用户需求的图书馆微知识服务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13页
        1.2.1 研究目的第12-13页
        1.2.2 研究意义第13页
    1.3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4 研究方法第14页
    1.5 创新点第14-16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6-24页
    2.1 相关研究文献第16-19页
        2.1.1 微信息(微内容)内涵及特点研究第16-17页
        2.1.2 微信息传播研究第17页
        2.1.3 微信息服务研究第17页
        2.1.4 微知识相关概念研究第17-19页
        2.1.5 微知识服务研究第19页
    2.2 相关理论基础第19-22页
    2.3 小结第22-24页
第三章 微知识服务的基本理论问题第24-32页
    3.1 微知识的内涵第24-25页
        3.1.1 知识的内涵第24页
        3.1.2 微知识的定义第24-25页
    3.2 微知识服务的内涵第25-26页
    3.3 微知识服务的特征第26-27页
    3.4 微知识服务的类型第27-28页
        3.4.1 根据服务主体的不同进行分类第27页
        3.4.2 根据服务内容的不同进行分类第27-28页
        3.4.3 根据服务技术的不同进行分类第28页
        3.4.4 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第28页
    3.5 微知识服务的外部影响因素第28-30页
        3.5.1 移动环境对微知识服务的影响第29页
        3.5.2 移动信息技术对微知识服务的影响第29-30页
    3.6 微知识服务的意义第30-32页
第四章 微知识服务框架第32-36页
    4.1 微知识服务的组成要素第32-34页
    4.2 微知识服务框架的建立第34-36页
第五章 我国图书馆微知识服务的现状第36-60页
    5.1 调查方法及开展微知识平台概况第36-37页
    5.2 我国图书馆微知识服务资源的来源第37-40页
    5.3 我国图书馆微知识服务内容第40-44页
        5.3.1 微知识服务内容的形态第40-42页
        5.3.2 微知识服务的具体内容第42-44页
    5.4 我国图书馆微知识服务的方式第44-46页
    5.5 我国图书馆提供微知识服务的功能第46-48页
    5.6 典型案例调查第48-55页
        5.6.1 典型案例第48-50页
        5.6.2 满意度调查第50-55页
    5.7 我国图书馆微知识服务发展特征及存在问题第55-60页
        5.7.1 我国图书馆微知识服务发展的特征第55-57页
        5.7.2 我国图书馆微知识服务存在的问题第57-60页
第六章 微知识服务用户需求分析第60-76页
    6.1 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第60-61页
        6.1.1 调查问卷的整体逻辑第60页
        6.1.2 预调查第60页
        6.1.3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第60-61页
    6.2 数据分析第61-72页
        6.2.1 数据分析工具与方法第61页
        6.2.2 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第61页
        6.2.3 调查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第61-62页
        6.2.4 微知识服务用户需求描述性分析第62-69页
        6.2.5 交叉分析第69-72页
    6.3 结论第72-76页
第七章 我国图书馆微知识服务的发展策略第76-80页
    7.1 抓住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积极推进微知识服务第76页
    7.2 做好用户需求调查,有针对性地改进微知识服务内容第76-77页
    7.3 不断更新、完善微知识服务技术,优化用户体验第77-78页
    7.4 擅于利用现有平台充分发掘自身特色,提高创新性第78页
    7.5 不断改进微知识服务的方式和功能,提高用户满意度第78-79页
    7.6 加强宣传与推广,提高微知识服务普及率和使用率第79-80页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80-84页
    8.1 主要结论第80-82页
    8.2 本研究的局限性第82页
    8.3 研究展望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92页
附录第92-114页
致谢第114-11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机构超网络中的学科结构挖掘研究
下一篇:基于环境承载力的经济增长与大气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京津冀PM_2.5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