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4.1 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5 数据来源 | 第14-15页 |
1.6 本文的创新 | 第15-17页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7-31页 |
2.1 相关概念与范围界定 | 第17-20页 |
2.1.1 经济增长 | 第17-18页 |
2.1.2 协调发展 | 第18页 |
2.1.3 环境承载力 | 第18页 |
2.1.4 大气污染物 | 第18-19页 |
2.1.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 第19页 |
2.1.6 空气质量指数 | 第19页 |
2.1.7 工业废气污染行业特征分类 | 第19-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2.2.1 环境容量制约理论 | 第20页 |
2.2.2 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KC曲线) | 第20-21页 |
2.2.3 绿色发展理念 | 第21页 |
2.3 文献综述 | 第21-31页 |
2.3.1 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的问题研究 | 第21-25页 |
2.3.2 大气环境污染物的文献综述 | 第25-26页 |
2.3.3 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文献综述 | 第26-28页 |
2.3.4 环境承载力的问题研究 | 第28-31页 |
3 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大气污染状况 | 第31-41页 |
3.1 京津冀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 第31-35页 |
3.1.1 京津冀地区经济总量状况分析 | 第31-32页 |
3.1.2 京津冀地区人均GDP状况分析 | 第32页 |
3.1.3 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 第32-34页 |
3.1.4 京津冀地区工业废气污染密集型行业对GDP的贡献 | 第34-35页 |
3.2 京津冀地区大气环境污染状况分析 | 第35-41页 |
3.2.1 京津冀地区PM_(2.5)浓度变化分析 | 第36页 |
3.2.2 京津冀地区PM_(10)浓度变化分析 | 第36-37页 |
3.2.3 京津冀地区NO_2浓度变化分析 | 第37-38页 |
3.2.4 京津冀地区SO_2浓度变化分析 | 第38-39页 |
3.2.5 京津冀地区CO浓度变化分析 | 第39页 |
3.2.6 京津冀地区O_3浓度变化分析 | 第39-40页 |
3.2.7 小结 | 第40-41页 |
4 京津冀经济增长与大气环境的关系研究 | 第41-53页 |
4.1 经济增长与大气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 第41-42页 |
4.2 京津冀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51页 |
4.2.1 京津冀PM_(2.5)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 | 第43页 |
4.2.2 模型设定 | 第43-44页 |
4.2.3 变量与数据 | 第44-46页 |
4.2.4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 第46-51页 |
4.3 风力与大气污染物PM_(2.5)关系研究 | 第51-53页 |
5 经济增长与大气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 第53-61页 |
5.1 大气环境承载力研究 | 第53-56页 |
5.2 基于城市层面的经济增长与大气环境协调分析 | 第56-57页 |
5.3 基于环境承载力的视角,研究京津冀的经济增长与大气环境协调发展 | 第57-61页 |
5.3.1 基于环境承载力的京津冀地区PM_(2.5)排放量的阈值的测算 | 第58-59页 |
5.3.2 京津冀地区PM_(2.5)的削减比例 | 第59-60页 |
5.3.3 京津冀地区PM_(2.5)的污染源削减比例 | 第60-61页 |
6 总结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61-65页 |
6.1 总结结论 | 第61-62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62-63页 |
6.2.1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煤炭的消费 | 第62页 |
6.2.2 加快改造黄标车,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控制机动车的尾气污染 | 第62页 |
6.2.3 优化产业结构,限制工业废气重度污染行业 | 第62-63页 |
6.2.4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环境容量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 | 第63页 |
6.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已发表论文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