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缩略词及英汉对照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6页 |
1.1 大豆耐旱研究 | 第14-18页 |
1.1.1 干旱对大豆的影响 | 第14-15页 |
1.1.2 国内外大豆耐旱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1.2.1 大豆耐旱资源筛选 | 第15-16页 |
1.1.2.2 大豆耐旱生理生化 | 第16-17页 |
1.1.2.3 大豆耐旱遗传分析 | 第17-18页 |
1.1.2.4 大豆耐旱分子机制 | 第18页 |
1.2 大豆耐旱机理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2.1 大豆自身调节耐旱 | 第19页 |
1.2.2 大豆渗透调节耐旱 | 第19页 |
1.2.3 大豆细胞膜稳定性耐旱 | 第19页 |
1.3 大豆耐旱研究主要试验方法 | 第19-20页 |
1.3.1 田间耐旱 | 第19-20页 |
1.3.2 旱棚盆栽耐旱 | 第20页 |
1.3.3 人工气候室耐旱 | 第20页 |
1.3.4 集水槽耐旱 | 第20页 |
1.3.5 高渗溶液耐旱 | 第20页 |
1.4 大豆耐早性评价指标 | 第20-21页 |
1.4.1 产量指标 | 第20页 |
1.4.2 形态指标 | 第20-21页 |
1.4.3 生理指标 | 第21页 |
1.5 大豆耐旱性评价方法 | 第21页 |
1.6 关联分析 | 第21-24页 |
1.6.1 连锁不平衡(LD) | 第22-23页 |
1.6.2 连锁不平衡(LD)的影响因素和衰减 | 第23页 |
1.6.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江淮大豆育种种质苗期、成株期耐早性鉴定 | 第26-4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26页 |
2.1.2 试验设计 | 第26-27页 |
2.1.3 性状测量 | 第27页 |
2.1.4 统计分析 | 第27-28页 |
2.1.5 耐旱性鉴定 | 第28-29页 |
2.2 苗期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9-33页 |
2.2.1 苗期干旱对江淮大豆育种种质耐旱性相关性状的影响 | 第29-30页 |
2.2.2 苗期各耐旱性相关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0-31页 |
2.2.3 苗期耐旱系数的主成分分析 | 第31-32页 |
2.2.4 江淮大豆育种种质苗期耐旱性的特性分析 | 第32-33页 |
2.3 成株期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2.3.1 成株期干旱对江淮大豆育种种质耐旱性相关性状的影响 | 第33-36页 |
2.3.2 成株期各耐旱性相关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6页 |
2.3.3 成株期耐旱系数的主成分分析 | 第36-37页 |
2.3.4 江淮大豆育种种质成株期耐旱性综合评价和耐旱级别归组 | 第37-38页 |
2.4 讨论 | 第38-42页 |
2.4.1 大豆耐旱性评价方法的选用 | 第38-39页 |
2.4.2 江淮大豆育种种质耐旱性评价 | 第39-42页 |
第三章 江淮大豆育种种质苗期、成株期耐旱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第42-6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42页 |
3.1.2 表型数据分析 | 第42-43页 |
3.1.3 江淮大豆育种种质的SNP分型及过滤 | 第43页 |
3.1.4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3页 |
3.1.5 LD衰减 | 第43页 |
3.1.6 群体结构 | 第43-44页 |
3.1.7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第44页 |
3.1.8 显著关联位点区间内候选基因提名及注释 | 第4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8页 |
3.2.1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4-45页 |
3.2.2 LD衰减分析 | 第45-46页 |
3.2.3 群体结构分析 | 第46-48页 |
3.2.4 苗期表型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 | 第48-52页 |
3.2.5 苗期显著关联SNP位点中候选基因的挖掘和功能注释 | 第52-53页 |
3.2.6 成株期表型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 | 第53-56页 |
3.2.7 成株期显著关联SNP位点中候选基因的挖掘和功能注释 | 第56-58页 |
3.3 讨论 | 第58-62页 |
3.3.1 大豆苗期、成株期耐旱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58-59页 |
3.3.2 群体大小和分子标记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影响 | 第59-62页 |
全文结论与创新之处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6页 |
附录 | 第76-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