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5页 |
ABSTRACT | 第15-17页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8-76页 |
第一章 T6SS介导细菌间竞争生存 | 第18-34页 |
1 T6SS是一个分子注射器 | 第19-20页 |
2 T6SS效应子的分泌机制 | 第20-22页 |
3 T6SS抗菌效应蛋白 | 第22-25页 |
3.1 细胞壁裂解类效应子 | 第23-24页 |
3.2 细胞膜损伤类效应子 | 第24-25页 |
3.3 核酸降解类效应子 | 第25页 |
3.4 其他生长抑制效应子 | 第25页 |
4 T6SS介导细菌间的生存竞争 | 第25-26页 |
5 T6SS介导细菌种内的生存对抗 | 第26-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4页 |
第二章 T6SS参与细菌致病过程 | 第34-52页 |
1 T6SS对细菌致病进程的影响 | 第34页 |
2 T6SS效应蛋白介导宿主-病原的交互作用 | 第34-41页 |
2.1 操控宿主细胞骨架重排 | 第35-39页 |
2.2 免疫逃避 | 第39页 |
2.3 调制炎性应答 | 第39-40页 |
2.4 激活宿主细胞损伤途径 | 第40-41页 |
3 T6SS在多微生物感染中的作用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2页 |
第三章 T6SS的调控机制 | 第52-76页 |
1 T6SS的转录调节子 | 第52-58页 |
1.1 H-NS-like蛋白 | 第52-55页 |
1.2 σ54 | 第55-56页 |
1.3 QS密度感应系统 | 第56页 |
1.4 AraC-,TetR-及MarR-like转录激活子 | 第56-57页 |
1.5 Fur | 第57页 |
1.6 二元调控系统 | 第57-58页 |
2 T6SS mRNA的转录后修饰 | 第58页 |
3 T6SS的多重调控 | 第58-63页 |
3.1 调控因子的网络化 | 第59-60页 |
3.2 T3SS和T6SS的交互调控 | 第60-61页 |
3.3 T3SS、T6SS和鞭毛系统的交互调控 | 第61-62页 |
3.4 T3SS、T6SS和密度感应系统的交互调控 | 第62-63页 |
3.5 不同T6SS之间的交互调控 | 第63页 |
4 T6SS的翻译后激活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6页 |
下篇 试验部分 | 第76-168页 |
第四章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XM株编码两套功能不同的T6SS | 第76-10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7-84页 |
1.1 菌株准备 | 第77-78页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78-79页 |
1.3 DNA编辑操作 | 第79-80页 |
1.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80-81页 |
1.5 蛋白纯化 | 第81页 |
1.6 动物感染试验 | 第81页 |
1.7 免疫保护试验 | 第81-82页 |
1.8 蛋白免疫印迹 | 第82页 |
1.9 生物被膜检测 | 第82-83页 |
1.10 EMSA检测 | 第83页 |
1.11 细菌竞争试验 | 第83页 |
1.12 吞噬抑制试验 | 第83-84页 |
1.13 荧光定量PCR | 第84页 |
1.14 统计分析 | 第8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4-93页 |
2.1 APEC XM株编码两套T6SS基因簇 | 第84页 |
2.2 T6SS1和T6SS2不同程度参与APEC的致病过程 | 第84-86页 |
2.3 两套T6SSs在感染时处于激活状态并分泌三个相异的Hcp | 第86-87页 |
2.4 三个相异的Hcp蛋白产生不同的免疫保护效果 | 第87页 |
2.5 宿主血清激活hcp1的转录介导生物被膜形成和抗菌效应机制 | 第87-89页 |
2.6 未知因素激活hcp2B及其下游xmtU/V转录介导细菌间对抗 | 第89-91页 |
2.7 Hcp蛋白结构比较显示多变的延展Loop区域 | 第91-92页 |
2.8 Hcp蛋白交付抗菌因子需要Loop L 2,3区域 | 第92-93页 |
2.9 Loop L 2,3区域影响Hcp蛋白介导的巨噬细胞吞噬抑制 | 第93页 |
3 讨论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2页 |
第五章 大肠杆菌vgrG基因岛编码多样的抗菌效应因子 | 第102-12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3-107页 |
1.1 菌株准备 | 第103页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03-104页 |
1.3 DNA编辑操作 | 第104-105页 |
1.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05-106页 |
1.5 蛋白纯化 | 第106页 |
1.6 细菌竞争试验 | 第106页 |
1.7 酶谱试验 | 第106页 |
1.8 毒性蛋白生长抑制曲线测定 | 第106-107页 |
1.9 HPL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 第107页 |
1.10 荧光定量PCR | 第107页 |
1.11 统计分析 | 第10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7-117页 |
2.1 大肠杆菌编码三套不同的T6SS基因簇 | 第107-108页 |
2.2 T6SS1基因簇在vgrG和icmF之间编码一个非保守的基因岛 | 第108页 |
2.3 大肠杆菌vgrG基因岛编码多样的T6SS抗菌效应因子 | 第108-110页 |
2.4 鉴定VT4为溶菌酶样T6SS效应因子 | 第110-111页 |
2.5 VT6是一个新的介导细菌间对抗的酰胺酶类抗菌效应因子 | 第111-112页 |
2.6 VT6毒素专一裂解细胞壁中N-乙酰胞壁酸和L-丙氨酸之间酰胺键 | 第112-113页 |
2.7 革兰阴性菌通过vgrG基因岛编码多样的抗菌效应因子 | 第113-117页 |
3 讨论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4页 |
第六章 Hcp毒素融合蛋白代表一种新的T6SS抗菌效应子编码形式 | 第124-1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5-130页 |
1.1 菌株准备 | 第125-127页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27页 |
1.3 DNA编辑操作 | 第127-128页 |
1.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28-129页 |
1.5 蛋白纯化 | 第129页 |
1.6 细菌竞争试验 | 第129页 |
1.7 受体菌存活试验 | 第129页 |
1.8 荧光显微观察 | 第129页 |
1.9 毒性蛋白生长抑制曲线测定 | 第129-130页 |
1.10 蛋白互作Pull-Down技术 | 第130页 |
1.11 荧光定量PCR | 第130页 |
1.12 统计分析 | 第1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30-136页 |
2.1 Hcp蛋白融合HNH-DNase毒素Domain(Hcp-ET1)介导细菌间竞争 | 第130-131页 |
2.2 HNH-DNase毒素裂解靶细菌基因组和质粒DNA | 第131-132页 |
2.3 Hcp-ET家族显著扩展T6SS抗菌途径 | 第132-133页 |
2.4 Hcp-ET2编码Tle1家族磷脂酶介导靶细菌细胞膜的破坏 | 第133-134页 |
2.5 Hcp-ET3-4和Hcp-ET3_4模块编码两个连续的DNase毒素 | 第134-135页 |
2.6 ET3编码Pyocin S3介导靶细菌的杀伤作用 | 第135-136页 |
2.7 Orphan ET4_(O1)编码Colicin-DNase毒素发挥有效的杀菌活性 | 第136页 |
3 讨论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4页 |
第七章 PAAR-RHS蛋白携带多样的C-端毒素显著扩展T6SS抗菌效应途径 | 第144-16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45-151页 |
1.1 菌株准备 | 第145-147页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47页 |
1.3 DNA编辑操作 | 第147-149页 |
1.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49页 |
1.5 蛋白纯化 | 第149-150页 |
1.6 细菌竞争试验 | 第150页 |
1.7 受体菌存活试验 | 第150页 |
1.8 荧光显微观察 | 第150页 |
1.9 毒性蛋白生长抑制曲线测定 | 第150页 |
1.10 蛋白互作Pull-Down技术 | 第150页 |
1.11 肠道定殖试验 | 第150-151页 |
1.12 荧光定量PCR | 第151页 |
1.13 统计分析 | 第15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51-160页 |
2.1 Rhs-CT1编码C端MPTase4金属肽酶介导细菌间对抗 | 第151页 |
2.2 Rhs-CT1的抗菌活性依赖于EagR/DUF1795、VgrG_(O1)和T6SS2系统 | 第151-153页 |
2.3 Rhs-CT1促进STEC004菌株在小鼠肠道的定殖 | 第153页 |
2.4 Rhs携带多样的C端毒性蛋白扩展T6SS的抗菌效应途径 | 第153-154页 |
2.5 Rhs-CT3编码REase-3毒素介导细菌间竞争 | 第154-155页 |
2.6 Rhs-CTs分化为两个明显的蛋白家族 | 第155-156页 |
2.7 Rhs-Nb家族携带的毒性Domain也参与细菌间对抗 | 第156-160页 |
2.8 Rhs-CTs是革兰阴性菌广泛编码的一个T6SS抗菌效应因子家族 | 第160页 |
3 讨论 | 第160-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68页 |
全文总结 | 第168-170页 |
致谢 | 第170-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