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页 |
1.2 轮毂轴承的发展历程 | 第11-13页 |
1.3 密封圈的发展历程 | 第13-15页 |
1.4 国内外密封圈密封性能的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轮毂轴承密封圈的分析理论 | 第21-33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轮毂轴承密封圈的有限元分析理论 | 第21-25页 |
2.2.1 非线性问题的有限元分析理论 | 第21-23页 |
2.2.2 接触问题的有限元分析理论 | 第23-25页 |
2.3 橡胶的材料特性 | 第25-28页 |
2.3.1 材料非线性 | 第25-26页 |
2.3.2 几何非线性 | 第26-27页 |
2.3.3 接触非线性 | 第27-28页 |
2.4 橡胶超弹性模型本构关系理论 | 第28-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轮毂轴承密封圈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3-43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轮毂轴承单元的密封结构 | 第33-34页 |
3.3 轮毂轴承密封圈的结构及其力学模型 | 第34-37页 |
3.4 轮毂轴承密封圈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7-41页 |
3.4.1 建模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37-38页 |
3.4.2 几何模型的建立与网格划分 | 第38-39页 |
3.4.3 接触对的定义 | 第39-40页 |
3.4.4 边界条件与加载方式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轮毂轴承密封圈变形及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 第43-63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密封性能判定准则 | 第43-44页 |
4.2.1 最大接触应力准则 | 第43-44页 |
4.2.2 综合等效应力准则 | 第44页 |
4.3 不同初始过盈量下的分析 | 第44-53页 |
4.3.1 变形情况 | 第45-47页 |
4.3.2 Von Mises应力的变化 | 第47-50页 |
4.3.3 接触应力的变化 | 第50-53页 |
4.4 不同摩擦系数下的分析 | 第53-57页 |
4.4.1 变形情况 | 第53-54页 |
4.4.2 Von Mises应力的变化 | 第54-55页 |
4.4.3 接触应力的变化 | 第55-57页 |
4.5 不同转速下的分析 | 第57-60页 |
4.5.1 变形情况 | 第57-60页 |
4.6 轮毂轴承密封圈磨损区域的预测 | 第60-6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轮毂轴承密封圈磨损过程的有限元分析 | 第63-73页 |
5.1 引言 | 第63页 |
5.2 轮毂轴承密封圈磨损过程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63-64页 |
5.3 曲线拟合的基本理论 | 第64-65页 |
5.3.1 曲线拟合简介 | 第64页 |
5.3.2 最小二乘法 | 第64-65页 |
5.3.3 多项式拟合算法 | 第65页 |
5.4 轮毂轴承密封圈磨损过程的有限元分析 | 第65-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6章 轮毂轴承密封圈的测量实验 | 第73-81页 |
6.1 引言 | 第73页 |
6.2 测量的基本原理 | 第73-74页 |
6.3 VR-3000系列基恩士3D轮廓测量仪的测量原理 | 第74-75页 |
6.4 实验操作步骤 | 第75页 |
6.5 实验数据分析 | 第75-79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7.1 结论 | 第81页 |
7.2 创新点 | 第81页 |
7.3 展望 | 第81-83页 |
附录 | 第8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