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7页 |
1. 镰孢菌的分类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2. 尖孢镰孢菌分类鉴定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概况 | 第11-15页 |
2.1 尖孢镰孢菌的鉴定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2.1.1 尖孢镰孢菌专化型和生理小种的传统分类鉴定方法 | 第12-13页 |
2.1.2 尖孢镰孢菌专化型和生理小种的分子鉴定方法 | 第13-14页 |
2.2 尖孢镰孢菌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学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3. 生物信息学技术在镰孢菌致病机理研究中的运用 | 第15-22页 |
3.1 镰孢菌基因组学的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3.2 镰孢菌生物信息数据库 | 第17-18页 |
3.3 基于生物信息数据库序列分析技术在镰孢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3.4 蛋白互作网络研究涉及的生物信息学工具介绍 | 第20-22页 |
4. 镰孢菌与寄主互作机制研究概况 | 第22-31页 |
4.1 镰孢菌侵染植物分子机制研究概况 | 第22-30页 |
4.2 植物抗病分子机制研究概况 | 第30-31页 |
5. 植物病原真菌菌株变异研究概况 | 第31-34页 |
5.1 植物病原真菌变异的遗传机制 | 第31-32页 |
5.2 菌种退化现象及应对策略 | 第32-34页 |
5.3 正确合理应用菌种退化 | 第34页 |
6. 本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34-37页 |
第二章 山西番茄枯萎病菌种类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7-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1.1 材料 | 第38-39页 |
1.2 方法 | 第39-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50页 |
2.1 番茄枯萎病病原的形态学鉴定结果 | 第41-43页 |
2.2 尖孢镰孢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第43-45页 |
2.3 尖孢镰孢菌番茄专化型生理小种鉴定结果 | 第45-46页 |
2.4 菌株致病性测定结果 | 第46-47页 |
2.5 尖孢镰孢菌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 第47-50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0-52页 |
第三章 基于蛋白互作网络尖镰孢致病枢纽基因研究 | 第52-8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1.1 数据收集 | 第53页 |
1.2 软件工具 | 第53-54页 |
1.3 尖孢镰孢菌致病因子蛋白互作网络及模块的构建 | 第54-55页 |
1.4 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第55页 |
1.5 尖孢镰孢菌致病蛋白互作网络枢纽基因筛选及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 | 第5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5-85页 |
2.1 尖孢镰孢菌各个致病因子的蛋白互作网络构建与核心模块分析 | 第55-82页 |
2.2 尖孢镰孢菌致病枢纽基因筛选及蛋白互作网络模块构建 | 第82-85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85-89页 |
3.1 尖孢镰孢菌各致病因子蛋白互作网络及基因分析 | 第85-87页 |
3.2 尖孢镰孢菌致病枢纽基因筛选及蛋白互作网络模块构建 | 第87-89页 |
第四章 尖孢镰孢菌-寄主互作中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 | 第89-10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0-94页 |
1.1 供试菌种 | 第90页 |
1.2 供试寄主 | 第90-91页 |
1.3 接种及取样方法 | 第91页 |
1.4 DNA和RNA的提取与反转录合成单链cDNA | 第91页 |
1.5 基因表达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91-94页 |
1.6 数据统计分析 | 第9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4-97页 |
2.1 尖孢镰孢菌与寄主互作中致病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第94-96页 |
2.2 尖孢镰孢菌与寄主互作中番茄幼苗相关抗性基因表达分析 | 第96-97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97-101页 |
第五章 尖孢镰孢菌milRNA调控功能研究 | 第101-11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3-104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103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103-10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4-112页 |
2.1 pri-milRNA和milRNA靶基因引物设计与筛选 | 第104-107页 |
2.2 milRNA与其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07-110页 |
2.3 milRNA及其靶基因的基因表达分析 | 第110-112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112-114页 |
第六章 镰孢菌继代培养菌株生物学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14-12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4-116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114页 |
1.2 菌株继代培养 | 第114页 |
1.3 继代培养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14-115页 |
1.4 继代培养菌株致病力测定 | 第115-116页 |
1.5 继代培养菌株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1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6-123页 |
2.1 继代培养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16-120页 |
2.2 继代培养菌株的致病力测定 | 第120页 |
2.3 继代培养菌株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20-123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123-125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125-129页 |
1 山西番茄枯萎病病原研究结果 | 第125页 |
2 尖孢镰孢菌致病枢纽基因及其蛋白互作网络模块的研究结果 | 第125-126页 |
2.1 尖孢镰孢菌各致病因子蛋白互作网络及基因分析结果 | 第125-126页 |
2.2 尖孢镰孢菌致病枢纽基因筛选及蛋白互作网络模块构建 | 第126页 |
3 尖孢镰孢菌和番茄病程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研究结果 | 第126-127页 |
3.1 尖孢镰孢菌致病相关基因表达研究结果 | 第126-127页 |
3.2 番茄病程相关基因表达研究结果 | 第127页 |
4 尖孢镰孢菌milRNA基因调控机制研究结果 | 第127页 |
5 镰孢菌遗传变异的研究结果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6页 |
Abstract | 第146-148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9-150页 |
致谢 | 第150-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