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大学生课外活动与可雇佣性能力提升问题研究--基于A大学2013-2014两年的数据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2-28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2-15页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第12-13页
        (二)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能力不足第13页
        (三)课外活动经验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可雇佣性能力第13-15页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18页
        (一)研究目的第15-16页
        (二)研究意义第16-18页
    三、理论基础--Astin 参与理论(Theory of Involvement)第18-25页
        (一)背景和理论渊源第18页
        (二)Astin学生“参与理论”主要观点第18-19页
        (三)输入-环境-成果模型(Input-environment-outcome,I-E-O model)第19-20页
        (四)学生参与理论的特点第20-22页
        (五)影响学生参与的变量第22页
        (六)学生参与理论与美国大学生参与度调查(NSSE)第22-24页
        (七)学生参与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第24-25页
    四、核心概念界定第25页
        (一)课外活动第25页
        (二)可雇佣性第25页
    五、研究问题第25-26页
    六、研究假设第26页
    七、研究思路第26-27页
    八、技术路线第27-2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28-63页
    一、大学生课外活动概述第28-39页
        (一)课外活动的内涵及特点第28-32页
        (二)课外活动的类型第32-34页
        (三)课外活动与课程第34-35页
        (四)课外活动经验及其影响因素第35-38页
        (五)课外活动经验与学生个人发展第38-39页
    二、可雇佣性研究概述第39-55页
        (一)可雇佣性概念提出的背景第39-40页
        (二)可雇佣性的含义第40-43页
        (三)可雇佣性涵义的拓展第43-45页
        (四)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构成要素第45-48页
        (五)可雇佣性能力量表构建方法第48-49页
        (六)高校可雇佣性提升手段与措施第49-55页
    三、课外活动与可雇佣性能力的提升第55-61页
        (一)课外活动与五个重要能力的关系第56-58页
        (二)课外活动与三种基本素质的关系第58-61页
    四、研究述评第61-63页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第63-67页
    一、研究对象第63页
    二、问卷编制与设计第63-64页
    三、研究方法第64-65页
        (一)量化分析法第64-65页
        (二)质性研究法第65页
    四、研究对象背景资料分析第65-67页
        (一)样本及问卷回收第65-66页
        (二)样本背景资料分析第66-67页
第三章 大学生课外活动经验调查第67-95页
    一、研究方法第67页
    二、课外活动及参与经验现状分析第67-70页
        (一)大学期间课外活动参与属性及参加时间第67页
        (二)对求职(职业生涯发展)最有帮助的课外活动第67-68页
        (三)课外活动参与经验分析第68-70页
    三、个人背景变量与大学生课外活动经验差异分析第70-95页
第四章 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调查研究第95-147页
    一、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95-111页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第95页
        (二)可雇佣性能力初始量表的设计及构建第95-101页
        (三)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初始量表的测试第101-110页
        (四)分析与讨论第110-111页
    二、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整体现状第111-116页
        (一)研究方法第111页
        (二)问卷编制与设计第111-112页
        (三)可雇佣性能力现状分析第112-116页
    三、个人背景变量与大学生可雇佣性差异分析第116-139页
        (一)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可雇佣性差异分析第116-118页
        (二)是否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可雇佣性差异分析第118-121页
        (三)不同生源所在地大学生的可雇佣性差异分析第121-124页
        (四)是否有专长的大学生可雇佣性差异分析第124-126页
        (五)不同专业类别的大学生可雇佣性差异分析第126-129页
        (六)对就读专业不同兴趣程度的大学生可雇佣性差异分析第129-134页
        (七)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大学生可雇佣性差异分析第134-139页
    四、个人背景变量与大学生可雇佣性构面差异分析第139-147页
        (一)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构面差异分析第139-140页
        (二)是否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构面差异分析第140-141页
        (三)不同生源所在地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构面差异分析第141-142页
        (四)是否有专长的大学生可雇佣性构面差异分析第142页
        (五)不同专业类别的大学生可雇佣性构面差异分析第142-143页
        (六)对就读专业不同兴趣程度的大学生可雇佣性构面差异分析第143-145页
        (七)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大学生可雇佣性构面差异分析第145-147页
第五章 大学生课外活动与可雇佣性能力的提升第147-197页
    一、课外活动参与经验与大学生可雇佣性差异分析第147-176页
        (一)课外活动不同参加目标的可雇佣性差异分析第147-152页
        (二)不同声誉课外活动的可雇佣性差异分析第152-157页
        (三)课外活动每周参与时间的可雇佣性差异分析第157-162页
        (四)担任职务不同课外活动的可雇佣性差异分析第162-166页
        (五)课外活动不同投入程度的可雇佣性差异分析第166-171页
        (六)课外活动不同交往程度的可雇佣性差异分析第171-176页
    二、课外活动参与经验与大学生可雇佣性构面差异分析第176-189页
        (一)对个人可雇佣性最有帮助的课外活动的可雇佣性构面差异分析第176-179页
        (二)课外活动不同参加目标的可雇佣性构面差异分析第179-180页
        (三)不同声誉课外活动的可雇佣性构面差异分析第180-182页
        (四)课外活动每周参与时间的可雇佣性构面差异分析第182-184页
        (五)担任职务不同课外活动的可雇佣性构面差异分析第184-186页
        (六)课外活动不同投入程度的可雇佣性构面差异分析第186-188页
        (七)课外活动不同交往程度的可雇佣性构面差异分析第188-189页
    三、课外活动参与经验与大学生可雇佣性题项及构面相关分析第189-192页
        (一)结果分析第189-192页
        (二)讨论第192页
    四、课外活动学习经验与大学生可雇佣性题项及构面相关分析第192-196页
        (一)课外活动学习经验与各可雇佣性题项相关分析第192-194页
        (二)课外活动学习经验与可雇佣性构面相关分析第194-196页
    五、讨论第196-197页
第六章 大学生课外活动与可雇佣性培养和提升的访谈分析第197-219页
    一、质性研究设计第197-199页
        (一)研究方法第197页
        (二)访谈对象第197-198页
        (三)访谈内容与要求第198-199页
        (四)资料整理与分析第199页
    二、结果与分析第199-216页
        (一)认为可雇佣性显著提高第199-211页
        (二)认为可雇佣性变化不明显第211-213页
        (三)大多数访谈对象认为课外活动有助于可雇佣性的提升第213-214页
        (四)不同种类课外活动对可雇佣性能力提升的侧重点不一样第214-215页
        (五)课外活动对可雇佣性的提升受多因素影响第215-216页
    三、访谈小结第216-219页
        (一)课外活动参与经验对可雇佣性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有显著影响第216-218页
        (二)课外活动学习经验对可雇佣性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有显著影响第218-219页
第七章 个人背景变量、课外活动经验对可雇佣性预测研究第219-239页
    一、个人背景变量、课外活动经验对整体可雇佣性预测分析第219-221页
    二、个人背景变量、课外活动经验对可雇佣性构面预测分析第221-239页
        (一)个人背景变量、课外活动经验对个人素养构面预测分析第221-224页
        (二)个人背景变量、课外活动经验对职场形象与行为构面预测分析第224-226页
        (三)个人背景变量、课外活动经验对与职业背景相适应的社会化程度构面预测分析第226-229页
        (四)个人背景变量、课外活动经验对人际关系技能构面预测分析第229-231页
        (五)个人背景变量、课外活动经验对专业知识与应用构面预测分析第231-234页
        (六)个人背景变量、课外活动经验对科学思维技能构面预测分析第234-236页
        (七)个人背景变量、课外活动经验对情绪稳定性构面预测分析第236-239页
结论与建议第239-254页
    一、结论第239-249页
        (一)课外活动及参与经验现状第239-240页
        (二)个人背景变量之大学生课外活动经验差异第240-241页
        (三)个人背景变量之大学生可雇佣性差异第241-242页
        (四)个人背景变量之大学生可雇佣性构面差异第242页
        (五)课外活动参与经验与大学生可雇佣性差异分析第242-244页
        (六)课外活动参与经验之大学生可雇佣性构面差异第244页
        (七)课外活动参与经验与大学生可雇佣性题项及构面有相关第244-246页
        (八)课外活动学习经验与大学生可雇佣性题项及构面有相关第246-247页
        (九)个人背景变量、课外活动经验可有效预测可雇佣性第247-249页
    二、建议第249-253页
        (一)对高校的建议第249-251页
        (二)对大学生的建议第251-253页
    三、研究展望第253-254页
参考文献第254-264页
附录第264-27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275-276页
后记第276-278页

论文共2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辐射沙脊群西洋潮流通道的浅部层序地层与沉积环境演化
下一篇:镰孢菌与寄主互作中致病相关基因生物信息分析及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