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 第10-16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2.3 小结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4 创新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和田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20-29页 |
2.1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0-22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2.1.2 地质地貌 | 第20页 |
2.1.3 气候 | 第20-21页 |
2.1.4 水资源 | 第21页 |
2.1.5 土地资源 | 第21-22页 |
2.1.6 森林和草地资源 | 第22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2-23页 |
2.3 和田地区环境质量状况 | 第23-27页 |
2.3.1 空气环境质量 | 第23-25页 |
2.3.2 水环境质量 | 第25页 |
2.3.3 固体废物 | 第25-26页 |
2.3.4 环境噪声 | 第26-27页 |
2.4 和田地区生态环境主要问题 | 第27-29页 |
2.4.1 自然条件恶劣 | 第27页 |
2.4.2 森林资源匮乏 | 第27-28页 |
2.4.3 草地资源遭到破坏 | 第28页 |
2.4.4 荒漠自然植被破坏严重 | 第28页 |
2.4.5 灾害频繁发生,损失严重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概述 | 第29-45页 |
3.1 生态环境的概念 | 第29页 |
3.2 生态要素构成 | 第29-31页 |
3.3 地区生态环境 | 第31页 |
3.4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概述 | 第31页 |
3.5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第31-41页 |
3.5.1 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 第31-32页 |
3.5.2 指标体系对比研究 | 第32-37页 |
3.5.3 和田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7-39页 |
3.5.4 评价指标具体含义 | 第39-41页 |
3.6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 第41-43页 |
3.7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和田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 第45-83页 |
4.1 权重的计算 | 第45-60页 |
4.1.1 确定各层次结构 | 第45-46页 |
4.1.2 构造判断矩阵 | 第46-49页 |
4.1.3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 第49-56页 |
4.1.4 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 第56-60页 |
4.2 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及计算 | 第60-63页 |
4.2.1 数据的选取和标准化 | 第60-62页 |
4.2.2 综合指数模型的构建及计算 | 第62-63页 |
4.2.3 评价等级标准的划分 | 第63页 |
4.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3-78页 |
4.3.1 和田市(县) | 第64-65页 |
4.3.2 洛浦县 | 第65-67页 |
4.3.3 墨玉县 | 第67-69页 |
4.3.4 皮山县 | 第69-71页 |
4.3.5 策勒县 | 第71-72页 |
4.3.6 于田县 | 第72-73页 |
4.3.7 民丰县 | 第73-75页 |
4.3.8 和田地区 | 第75-78页 |
4.4 综合评价 | 第78-83页 |
第五章 和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专题 | 第83-107页 |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83-85页 |
5.2 评价方法及其原理 | 第85-87页 |
5.2.1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第86页 |
5.2.2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第86-87页 |
5.3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和田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 第87-97页 |
5.3.1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 第87页 |
5.3.2 主成分分析结果处理 | 第87-91页 |
5.3.3 主成分得分的计算 | 第91-93页 |
5.3.4 综合指数的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93-96页 |
5.3.5 误差说明 | 第96-97页 |
5.4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和田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 第97-106页 |
5.4.1 主成分分析结果处理 | 第97-100页 |
5.4.2 主成分得分的计算 | 第100-102页 |
5.4.3 综合指数的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102-105页 |
5.4.4 误差说明 | 第105-10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六章 和田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及优化对策 | 第107-110页 |
6.1 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第107页 |
6.2 突出重点,确保污染物总量控制和节能减排工作顺利实施 | 第107-108页 |
6.3 坚持全面推进,切实解决好危害群众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 | 第108页 |
6.4 加强环保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监督管理和监测水平 | 第108页 |
6.5 其他措施 | 第108-110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110-114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10-112页 |
7.2 特色与不足 | 第112-113页 |
7.2.1 特色之处 | 第112页 |
7.2.2 不足 | 第112-113页 |
7.3 展望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