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9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电化学电极模式 | 第12-14页 |
1.2.1 传统粘结剂电极 | 第12-13页 |
1.2.2 无粘结剂电极 | 第13-14页 |
1.3 无粘结剂电极的合成方法 | 第14-24页 |
1.3.1 化学气相沉积法 | 第14-15页 |
1.3.2 烧结法 | 第15-16页 |
1.3.3 固相反应法 | 第16-18页 |
1.3.4 电沉积法 | 第18-21页 |
1.3.5 常压液相化学法 | 第21-22页 |
1.3.6 水热、溶剂热法 | 第22-24页 |
1.4 镍基电化学活性材料的应用 | 第24-26页 |
1.4.1 赝电容超级电容器电极 | 第24-25页 |
1.4.2 燃料电池阳极 | 第25页 |
1.4.3 锂离子电池负极 | 第25页 |
1.4.4 电解水催化剂 | 第25-26页 |
1.4.5 电化学传感器电极 | 第26页 |
1.5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6-29页 |
1.5.1 选题意义 | 第26-27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检测表征方法 | 第29-35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9-30页 |
2.1.1 实验试剂与原料 | 第29-30页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0页 |
2.2 样品表征方法 | 第30-32页 |
2.2.1 X射线衍射技术 | 第30-31页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31页 |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31-32页 |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32页 |
2.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2-35页 |
2.3.1 循环伏安测试 | 第32-33页 |
2.3.2 恒流充放电测试 | 第33-34页 |
2.3.3 电流时间响应曲线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草酸水热腐蚀泡沫镍制备NiO电极及其赝电容特性 | 第35-49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材料的制备 | 第35-37页 |
3.3 表征结果与分析 | 第37-43页 |
3.3.1 结构、形貌与表面化学态 | 第37-41页 |
3.3.2 形成机制 | 第41-43页 |
3.4 NiO电极的赝电容特性 | 第43-48页 |
3.4.1 测试方法 | 第43页 |
3.4.2 NiO电极赝电容性能 | 第43-47页 |
3.4.3 机理分析 | 第47-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硫化钠水热腐蚀泡沫镍制备Ni_3S_2电极及其电催化氧化联氨性能 | 第49-67页 |
4.1 引言 | 第49-50页 |
4.2 材料的制备 | 第50-51页 |
4.3 表征结果与分析 | 第51-57页 |
4.3.1 结构、形貌与表面化学态 | 第51-54页 |
4.3.2 Ni_3S_2电极形成的物理化学机理 | 第54-57页 |
4.4 Ni_3S_2电极电催化氧化联氨特性 | 第57-65页 |
4.4.1 测试方法 | 第57页 |
4.4.2 Ni_3S_2电极电催化氧化联氨机理 | 第57-59页 |
4.4.3 Ni_3S_2电极作直接式联氨燃料电池阳极性能 | 第59-60页 |
4.4.4 Ni_3S_2电极电化学联氨传感器性能 | 第60-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纯水水热腐蚀泡沫镍制备Ni(OH)_2电极及其赝电容特性 | 第67-80页 |
5.1 引言 | 第67-68页 |
5.2 材料的制备 | 第68-69页 |
5.3 表征结果与分析 | 第69-74页 |
5.3.1 结构、形貌与表面化学态 | 第69-74页 |
5.3.2 Ni(OH)_2形成机理 | 第74页 |
5.4 Ni(OH)_2电极的赝电容特性 | 第74-79页 |
5.4.1 测试方法 | 第74-75页 |
5.4.2 腐蚀时间对电极比电容的影响及其机理 | 第75-76页 |
5.4.3 最佳反应条件下获得的Ni(OH)_2电极的赝电容特性 | 第76-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3页 |
6.1 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 | 第80-82页 |
6.2 创新点 | 第82页 |
6.3 存在的不足与工作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