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模架施工大跨度连续箱梁桥线形控制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2 大跨度连续桥的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3 大跨径桥梁施工工法概述 | 第13-18页 |
1.3.1 连续梁桥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3.2 移动模架施工工艺 | 第14-15页 |
1.3.3 移动模架工法的发展 | 第15-17页 |
1.3.4 移动模架工法的应用问题 | 第17-18页 |
1.4 大跨度连续梁预拱度分析现状 | 第18-19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桥梁建模与线形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 第21-34页 |
2.1 MIDAS/Civil有限元软件 | 第21页 |
2.2 杆系理论 | 第21-27页 |
2.2.1 位移形函数 | 第22-23页 |
2.2.2 单元刚度矩阵 | 第23-24页 |
2.2.3 等效结点力 | 第24-25页 |
2.2.4 结构整体刚度矩阵 | 第25页 |
2.2.5 整体坐标下的单元刚度矩阵 | 第25-26页 |
2.2.6 结构整体刚度矩阵 | 第26-27页 |
2.3 桥梁有限元建模与分析 | 第27-31页 |
2.3.1 建模依托工程背景 | 第27-31页 |
2.4 桥梁线形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 第31-33页 |
2.4.1 混凝土容重对主梁线形变化的影响 | 第31页 |
2.4.2 混凝土弹性模量对主梁线形变化的影响 | 第31-32页 |
2.4.3 拆模时间对主梁线形变化的影响 | 第32-33页 |
2.4.4 结构变形对主梁线形变化的影响 | 第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结构变形对桥梁线形控制的影响 | 第34-48页 |
3.1 结构变形的理论计算 | 第34-36页 |
3.1.1 结构预拱度 | 第34页 |
3.1.2 相关规范规定 | 第34-36页 |
3.3 移动模架施工桥梁线形中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3.4 移动模架施工连续梁桥预拱度设置计算方法 | 第37-40页 |
3.4.1 预拱度计算设置方法 | 第37-40页 |
3.4.2 预拱度设置计算 | 第40页 |
3.5 施工过程主梁结构变形情况分析 | 第40-47页 |
3.5.1 施工过程有限元分析 | 第40-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4 考虑模架变形的施工过程分析与预拱度设置 | 第48-59页 |
4.1 锁固点反力计算 | 第48-49页 |
4.2 现场预压试验 | 第49-52页 |
4.2.1 堆载试验测点的布置 | 第50页 |
4.2.2 预压试验的主要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4.3 变形等效节点力的计算 | 第52-53页 |
4.4 施工过程考虑模架变形时的挠度变化分析 | 第53-58页 |
4.4.1 考虑模架变形情况下施工过程分析 | 第53-56页 |
4.4.2 考虑模架变形影响的预拱度设置 | 第56-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5 对比分析 | 第59-68页 |
5.1 现场变形监测 | 第59-61页 |
5.1.1 现场施工监测方案 | 第59-60页 |
5.1.2 施工控制的数据采集 | 第60-61页 |
5.2 变形数据对比分析 | 第61-64页 |
5.3 误差及措施分析 | 第64-66页 |
5.3.1 误差分析 | 第64-65页 |
5.3.2 减小误差的措施 | 第65-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8-69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作者简历 | 第73-7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