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略词及英汉对照 | 第8-15页 |
前言 | 第15-20页 |
第一章 澳洲坚果落果规律研究 | 第20-39页 |
1.1 引言 | 第20页 |
1.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1.2.1 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1.2.1.1 2009 年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1.2.2 方法 | 第21-23页 |
1.2.2.1 果园的气温 | 第21页 |
1.2.2.2 新梢发生时间记录 | 第21-22页 |
1.2.2.3 果实发育观察 | 第22页 |
1.2.2.4 落果动态调查 | 第22-23页 |
1.3 结果与分析 | 第23-35页 |
1.3.1 果实发育期间的天气特点与生理落果动态 | 第23-29页 |
1.3.1.1 果实发育期间气温变化分析 | 第23页 |
1.3.1.2 枝梢生长动态 | 第23-24页 |
1.3.1.3 果实发育情况 | 第24-26页 |
1.3.1.4 澳洲坚果生理落果动态 | 第26-29页 |
1.3.2 气温对澳洲坚果早期生理落果的影响 | 第29-35页 |
1.3.2.1 2012年至2014年果实早期生理落果期间的气温变化情况 | 第29-32页 |
1.3.2.2 早期生理落果动态 | 第32-35页 |
1.4 讨论 | 第35-37页 |
1.4.1 澳洲坚果生理落果动态 | 第35-36页 |
1.4.2 枝梢生长对澳洲坚果生理落果的影响 | 第36页 |
1.4.3 气温对澳洲坚果早期生理落果的影响 | 第36-37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二章 澳洲坚果高低产品种花粉活力比较 | 第39-47页 |
2.1 引言 | 第39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2.2.1 材料 | 第39页 |
2.2.2 I2-KI染色法 | 第39-40页 |
2.2.3 花粉萌发测定法 | 第40页 |
2.2.4 花粉原位萌发法 | 第40页 |
2.2.5 初始坐果率调查 | 第40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6页 |
2.3.1 花粉染色率 | 第40-42页 |
2.3.2 花粉萌发率比较 | 第42-43页 |
2.3.3 花粉原位萌发情况 | 第43-44页 |
2.3.4 初始坐果率比较 | 第44-46页 |
2.4 讨论 | 第4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澳洲坚果早期生理落果期间碳水化合物、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及内源激素变化 | 第47-66页 |
3.1 引言 | 第47-48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8-51页 |
3.2.1 材料 | 第48页 |
3.2.1.1 2012年试验材料 | 第48页 |
3.2.1.2 光合作用特性测定试验材料 | 第48页 |
3.2.2 样品采集 | 第48页 |
3.2.3 坐果调查 | 第48页 |
3.2.4 可溶性总糖含量测定 | 第48-49页 |
3.2.5 淀粉含量测定 | 第49页 |
3.2.6 糖组分含量测定 | 第49页 |
3.2.7 糖代谢酶活性测定 | 第49-50页 |
3.2.8 内源激素含量测定 | 第50页 |
3.2.9 光合速率测定 | 第50-51页 |
3.2.10 数据统计 | 第5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1-62页 |
3.3.1 澳洲坚果果实发育早期落果情况 | 第51-53页 |
3.3.2 果实早期发育早期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 | 第53-56页 |
3.3.2.1 两个品种叶片及结果枝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 | 第53-54页 |
3.3.2.2 果实发育早期糖含量变化 | 第54-56页 |
3.3.3 果实发育早期果皮糖代谢酶活性变化 | 第56-57页 |
3.3.4 果实发育早期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 第57-60页 |
3.3.5 光合速率比较 | 第60-62页 |
3.4 讨论 | 第62-65页 |
3.4.1 澳洲坚果早期生理落果期间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特点 | 第62-63页 |
3.4.2 澳洲坚果早期生理落果期间果皮内糖代谢酶活性变化特点 | 第63页 |
3.4.3 澳洲坚果早期生理落果期间果实内激素含量变化及激素平衡 | 第63-64页 |
3.4.4 两个品种早期生理落果期间净光合速率比较 | 第64-6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遮荫诱导澳洲坚果早期落果的生理变化及转录组学研究 | 第66-93页 |
4.1 引言 | 第66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6-69页 |
4.2.1 材料 | 第66-67页 |
4.2.2 坐果数调查同 3.2.3 | 第67页 |
4.2.3 可溶性总糖含量测定同 3.2.4 | 第67页 |
4.2.4 糖组分含量测定同 3.2.6 | 第67页 |
4.2.5 糖代谢酶活性测定同 3.2.7 | 第67页 |
4.2.6 内源激素含量测定同 3.2.8 | 第67页 |
4.2.7 转录组测序分析 | 第67-69页 |
4.2.7.1 RNA的提取 | 第67页 |
4.2.7.2 RNA-Seq文库的构建和测序 | 第67页 |
4.2.7.3 序列组装及Unigene功能注释 | 第67-68页 |
4.2.7.4 基因表达量计算 | 第68页 |
4.2.7.5 DEGs筛选 | 第68页 |
4.2.7.6 DEGs聚类分析 | 第68页 |
4.2.7.7 qRT-PCR分析 | 第68-6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9-88页 |
4.3.1 遮荫对坐果的影响 | 第69-70页 |
4.3.2 遮荫对果实糖含量的影响 | 第70-71页 |
4.3.3 遮荫对果实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71-72页 |
4.3.4 遮荫对果实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第72-74页 |
4.3.5 转录组测序分析 | 第74-88页 |
4.3.5.1 RNA-Seq测序及组装结果 | 第74-76页 |
4.3.5.2 Unigene基因功能注释及功能分类 | 第76-81页 |
4.3.5.3 DEGs分析 | 第81-88页 |
4.4 讨论 | 第88-91页 |
4.4.1 遮荫对澳洲坚果果实糖代谢的影响 | 第88页 |
4.4.2 遮荫对果实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第88-89页 |
4.4.3 转录组测序分析 | 第89-91页 |
4.4.3.1 澳洲坚果果实转录组库的构建 | 第89-90页 |
4.4.3.2 DEGs的注释与分类 | 第90-9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五章 CPPU对澳洲坚果早期生理落果期间碳水化合物累积与代谢以及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 | 第93-109页 |
5.1 引言 | 第93-94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94-95页 |
5.2.1 材料 | 第94页 |
5.2.2 试验 1:叶面喷施CPPU | 第94页 |
5.2.3 试验 2:果穗浸泡CPPU | 第94页 |
5.2.4 坐果调查同 3.2.3 | 第94页 |
5.2.5 可溶性总糖含量测定同 3.2.4 | 第94页 |
5.2.6 淀粉含量测定同 3.2.5 | 第94页 |
5.2.7 糖组分含量测定同 3.2.6 | 第94页 |
5.2.8 糖代谢酶活性测定同 3.2.7 | 第94页 |
5.2.9 内源激素含量测定同 3.2.8 | 第94页 |
5.2.10 落果关键基因的qRT-PCR分析 同 4.2.7.7 | 第94-95页 |
5.2.11 数据统计同 3.2.9 | 第95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95-105页 |
5.3.1 CPPU对早期落果的影响 | 第95-96页 |
5.3.2 叶面喷施CPPU对叶片及枝条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第96-98页 |
5.3.3 果穗浸泡CPPU对果实糖含量的影响 | 第98-100页 |
5.3.4 果穗浸泡CPPU对果实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5.3.5 果穗浸泡CPPU对果实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 | 第101-104页 |
5.3.6 落果关键基因的qRT-PCR分析结果 | 第104-105页 |
5.4 讨论 | 第105-108页 |
5.4.1 CPPU对澳洲坚果早期坐果的效应 | 第105页 |
5.4.2 CPPU对澳洲坚果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5.4.3 CPPU对澳洲坚果糖代谢的影响 | 第106页 |
5.4.4 CPPU对澳洲坚果内源激素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5.4.5 落果关键基因的qRT-PCR分析 | 第107-10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全文总结 | 第109-112页 |
创新点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8页 |
文献综述 | 第128-142页 |
1. 果树落果的规律 | 第129页 |
2. 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对生理落果的影响 | 第129-130页 |
3. 环境对生理落果的影响 | 第130-131页 |
4. 生理落果与营养缺乏的关系 | 第131-134页 |
5. 生理落果与内源激素及信号物质的关系 | 第134-137页 |
6. 果实脱落与调控的分子机理 | 第137-139页 |
7. 脱落相关基因的挖掘和筛选 | 第139-142页 |
附表 1 | 第142-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