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课题来源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19页 |
1.3.1 交通流稳定性分析 | 第14-16页 |
1.3.2 跟驰行为特性分析 | 第16-17页 |
1.3.3 换道行为特性分析 | 第17-18页 |
1.3.4 交通仿真技术研究 | 第18页 |
1.3.5 其他相关研究分析 | 第18页 |
1.3.6 研究现状总结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2章 海底隧道的交通环境特性 | 第23-31页 |
2.1 海底隧道的分类 | 第23-25页 |
2.1.1 按长度划分 | 第23页 |
2.1.2 按照交通组成划分 | 第23-24页 |
2.1.3 按照隧道断面形式划分 | 第24-25页 |
2.2 海底隧道环境特性 | 第25-28页 |
2.2.1 海底隧道空间结构特性 | 第25-26页 |
2.2.2 海底隧道光照环境特性 | 第26页 |
2.2.3 海底隧道道路线形特性 | 第26-27页 |
2.2.4 海底隧道其它环境特性 | 第27-28页 |
2.3 海底隧道交通特性 | 第28-30页 |
2.3.1 海底隧道交通流特性 | 第28-29页 |
2.3.2 海底隧道驾驶人特性 | 第29页 |
2.3.3 海底隧道车辆行驶特性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海底隧道纵坡影响下的交通流运行特性分析 | 第31-45页 |
3.1 实验设计与数据采集 | 第31-34页 |
3.1.1 实验条件与方案制定 | 第31-33页 |
3.1.2 实验注意事项 | 第33-34页 |
3.2 跟驰态下的交通流特性 | 第34-37页 |
3.2.1 交通量 | 第34-35页 |
3.2.2 车头间距 | 第35-36页 |
3.2.3 车辆速度 | 第36-37页 |
3.3 受阻态下的交通流特性 | 第37-42页 |
3.3.1 静碍物对交通流的影响 | 第38-40页 |
3.3.2 动碍物对交通流的影响 | 第40-42页 |
3.4 纵坡影响下的车辆加速度特性 | 第42-43页 |
3.5 基于最大车速的海底隧道跟驰模型 | 第43-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V型海底隧道车辆换道行为分析及其模型 | 第45-61页 |
4.1 车辆换道行为的交互性分析 | 第45-46页 |
4.2 基于模糊推理的车辆换道危险特性及其模型 | 第46-54页 |
4.2.1 海底隧道车辆换道行为特性 | 第47页 |
4.2.2 基于模糊推理的换道模型构建 | 第47-52页 |
4.2.3 模型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4.3 基于最小安全距离的纵坡环境下车辆换道行为模型 | 第54-60页 |
4.3.1 模型假设 | 第55页 |
4.3.2 模型分析与构建 | 第55-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海底隧道交通管控优化与事故预防方案设计 | 第61-68页 |
5.1 基于交通监控的隧道车流调控系统 | 第61-64页 |
5.1.1 系统设计思想与模块搭建 | 第61-62页 |
5.1.2 系统功能描述与实现流程 | 第62-64页 |
5.2 基于安全行车间距的车辆防碰预警系统 | 第64-67页 |
5.2.1 系统设计思想与原理 | 第64-65页 |
5.2.2 系统模块与功能描述 | 第65-66页 |
5.2.3 系统未来发展与应用 | 第66-6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69页 |
6.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与科研工作情况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