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6-36页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16-19页 |
1.1.1 论文题目来源 | 第16页 |
1.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18页 |
1.1.3 问题提出 | 第18-19页 |
1.2 国内外现有研究综述 | 第19-27页 |
1.2.1 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 第20-23页 |
1.2.2 关于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的研究 | 第23-24页 |
1.2.3 关于Multi-Agent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 第24-26页 |
1.2.4 现有研究总结 | 第26-27页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7-2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8-31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8-2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9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1.5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31-36页 |
1.5.1 绿色供应链理论 | 第31-32页 |
1.5.2 共生理论 | 第32-33页 |
1.5.3 绿色发展理论 | 第33-36页 |
2 林—浆—纸绿色供应链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 第36-46页 |
2.1 林—浆—纸绿色供应链发展现状 | 第36-43页 |
2.1.1 林纸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 第36-38页 |
2.1.2 原料来源结构有所改善 | 第38-39页 |
2.1.3 产成品种类趋于多样化 | 第39-40页 |
2.1.4 产成品进出口持续扩大 | 第40-42页 |
2.1.5 环境友好性逐渐改善 | 第42-43页 |
2.2 林—浆—纸绿色供应链存在问题 | 第43-46页 |
2.2.1 木浆进口依存度较高 | 第43页 |
2.2.2 横向广度和纵向深度不够 | 第43-44页 |
2.2.3 伙伴合作关系不稳定 | 第44页 |
2.2.4 社会就业带动有待加强 | 第44页 |
2.2.5 整体协作绩效有待提升 | 第44-46页 |
3 广义绿色供应链共生系统的理论研究 | 第46-58页 |
3.1 “广义绿色供应链”思想的提出 | 第46-49页 |
3.1.1 现实需求:林—浆—纸绿色供应链的多层级原料供应 | 第46-47页 |
3.1.2 理论构想:广义绿色供应链的概念与思想 | 第47-48页 |
3.1.3 比较分析:广义绿色供应链与传统绿色供应链的特性比较 | 第48-49页 |
3.2 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共生系统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分析 | 第49-52页 |
3.2.1 共生系统内部要素构成 | 第49-51页 |
3.2.2 共生系统外部环境分析 | 第51-52页 |
3.3 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共生系统结构建立 | 第52-55页 |
3.3.1 共生系统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的关联结构 | 第52-53页 |
3.3.2 共生系统内部的多层原料源结构 | 第53-55页 |
3.3.3 共生系统内部的多层次系统结构 | 第55页 |
3.4 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的共生原理研究 | 第55-58页 |
3.4.1 共生系统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原理 | 第56页 |
3.4.2 共生系统内部的多层原料源供应原理 | 第56-57页 |
3.4.3 共生系统内部合作层的协调原理 | 第57-58页 |
4 广义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的分析与设计 | 第58-71页 |
4.1 共生模式的多维度分析 | 第58-66页 |
4.1.1 利益关系维度 | 第58-60页 |
4.1.2 交易频率维度 | 第60-62页 |
4.1.3 组织机制维度 | 第62-63页 |
4.1.4 共生媒介维度 | 第63-64页 |
4.1.5 空间布局维度 | 第64-65页 |
4.1.6 产权关系维度 | 第65-66页 |
4.2 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的核心维选择 | 第66-68页 |
4.2.1 共生媒介的畅通机制 | 第67页 |
4.2.2 共生收益的分配机制 | 第67-68页 |
4.3 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的核心维共生模式设计 | 第68-71页 |
4.3.1 单一双低型共生模式 | 第69页 |
4.3.2 媒介偏废型共生模式 | 第69-70页 |
4.3.3 利益偏废型共生模式 | 第70页 |
4.3.4 多元两高型共生模式 | 第70-71页 |
5 广义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效益评价与最优模式筛选 | 第71-94页 |
5.1 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与释义 | 第71-78页 |
5.1.1 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 | 第71-73页 |
5.1.2 基于ISM方法选取的指标体系 | 第73-76页 |
5.1.3 指标体系释义 | 第76-78页 |
5.2 效益评价方法 | 第78-80页 |
5.2.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78-79页 |
5.2.2 评价流程 | 第79-80页 |
5.3 问卷设计与数据处理 | 第80-83页 |
5.3.1 专家选择 | 第81页 |
5.3.2 问卷设计 | 第81页 |
5.3.3 数据处理 | 第81-83页 |
5.4 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效益评价结果 | 第83-89页 |
5.4.1 单一双低型共生模式效益评价结果 | 第83-86页 |
5.4.2 媒介偏废型共生模式效益评价结果 | 第86-87页 |
5.4.3 利益偏废型共生模式效益评价结果 | 第87-88页 |
5.4.4 多元两高型共生模式效益评价结果 | 第88-89页 |
5.5 最优共生模式(多元两高型共生模式)的效益分析与详细设计 | 第89-94页 |
5.5.1 最优共生模式的资源效益分析 | 第90-91页 |
5.5.2 最优共生模式的价值效益分析 | 第91页 |
5.5.3 最优共生模式的生态效益分析 | 第91-92页 |
5.5.4 最优共生模式的详细设计 | 第92-94页 |
6 广义绿色供应链最优共生模式的Multi-Agent运行机制研究 | 第94-115页 |
6.1 广义绿色供应链Multi-Agent系统结构建立 | 第94-99页 |
6.1.1 Multi-Agent技术 | 第94-95页 |
6.1.2 基于Multi-Agent的广义绿色供应链总结构 | 第95-97页 |
6.1.3 基于Multi-Agent的广义绿色供应链子结构 | 第97-99页 |
6.2 基于Multi-Agent系统结构的最优共生模式多层级运行机制研究 | 第99-107页 |
6.2.1 核心层Multi-Agent系统运行机制 | 第100-102页 |
6.2.2 紧密层/协作层Multi-Agent系统运行机制 | 第102-103页 |
6.2.3 松散层Multi-Agent系统运行机制 | 第103-104页 |
6.2.4 协同层Multi-Agent系统运行机制 | 第104-105页 |
6.2.5 整体Multi-Agent系统运行机制 | 第105-107页 |
6.3 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核心层的多维共生机制研究 | 第107-115页 |
6.3.1 核心层多维共生机制的多目标分析 | 第107-108页 |
6.3.2 核心层多维生产计划决策机制的分析 | 第108-110页 |
6.3.3 核心层多维生产计划决策模型建立 | 第110-113页 |
6.3.4 核心层多维生产计划决策模型仿真结果 | 第113-115页 |
7 应用研究:龙丰公司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研究 | 第115-134页 |
7.1 龙丰公司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 第115-120页 |
7.1.1 龙丰公司发展概况 | 第115页 |
7.1.2 龙丰公司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发展现状 | 第115-119页 |
7.1.3 龙丰公司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存在问题分析 | 第119-120页 |
7.2 龙丰公司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的发展战略研究 | 第120-123页 |
7.2.1 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建设的战略目标 | 第120页 |
7.2.2 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建设的战略规划 | 第120-122页 |
7.2.3 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建设的战略保障 | 第122-123页 |
7.3 龙丰公司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 | 第123-131页 |
7.3.1 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的选择 | 第123-127页 |
7.3.2 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的Multi-Agent结构设计 | 第127-130页 |
7.3.3 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的运行机制 | 第130-131页 |
7.4 龙丰公司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实施路径与深化对策 | 第131-134页 |
7.4.1 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的实施路径 | 第131-132页 |
7.4.2 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的深化对策 | 第132-134页 |
8 结语 | 第134-137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34-135页 |
8.2 创新点 | 第135页 |
8.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经历与成果 | 第149-152页 |
附录 《林—浆—纸广义绿色供应链共生模式效益评价》专家调查表 | 第152-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