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引言 | 第13-15页 |
1.1.1 公路隧道火灾特点 | 第13-15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1 液体池火燃烧特性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2 隧道火灾烟气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 研究目标 | 第20-21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1-22页 |
1.5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9页 |
第2章 火灾模拟实验台构建与相关测量技术 | 第29-51页 |
2.1 中尺度隧道火灾模拟实验平台 | 第29-36页 |
2.1.1 实验台设计 | 第29-32页 |
2.1.2 实验测量仪器介绍 | 第32-36页 |
2.2 细水雾雾特性测量 | 第36-40页 |
2.2.1 细水雾发生系统 | 第36-37页 |
2.2.2 细水雾雾特性测量 | 第37-40页 |
2.3 甲醇池火火焰温度测量实验平台 | 第40-46页 |
2.3.1 燃烧器介绍 | 第40-41页 |
2.3.2 实验测量仪器介绍 | 第41-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第3章 典型液体池火燃烧特性研究 | 第51-87页 |
3.1 前言 | 第51页 |
3.2 隧道柴油池火燃烧特性研究 | 第51-63页 |
3.2.1 模拟隧道风速标定 | 第51-54页 |
3.2.2 实验设置 | 第54-56页 |
3.2.3 隧道柴油池火燃烧速率分析 | 第56-58页 |
3.2.4 隧道柴油池火CO产生量分析 | 第58-60页 |
3.2.5 隧道柴油池火温度分布分析 | 第60-63页 |
3.3 甲醇池火火焰温度场研究 | 第63-84页 |
3.3.1 实验设置 | 第64-66页 |
3.3.2 火焰温度测量及标定 | 第66-75页 |
3.3.3 火焰温度场计算方法分析 | 第75-82页 |
3.3.4 火焰温度场变化分析 | 第82-84页 |
3.4 本章总结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第4章 细水雾幕控制隧道火灾烟气实验研究 | 第87-115页 |
4.1 前言 | 第87页 |
4.2 实验设置和实验方法介绍 | 第87-94页 |
4.2.1 实验设置 | 第87-89页 |
4.2.2 实验工况和方案 | 第89-90页 |
4.2.3 雾特性表征 | 第90-91页 |
4.2.4 热释放速率的确定 | 第91-94页 |
4.3 无风条件下细水雾幕控制隧道火灾烟气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94-104页 |
4.3.1 无风条件下细水雾幕与火灾烟气层相互作用过程分析 | 第94-96页 |
4.3.2 无风条件下细水雾幕对被保护侧温度的影响 | 第96-97页 |
4.3.3 无风条件下细水雾幕对被保护侧能见度的影响 | 第97-98页 |
4.3.4 无风条件下细水雾幕对被保护侧CO浓度的影响 | 第98-100页 |
4.3.5 无风条件下细水雾幕诱导烟气下降距离 | 第100-104页 |
4.4 多作用力协同作用下细水雾幕控制火灾烟气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04-108页 |
4.4.1 多作用力协同作用下细水雾幕对被保护侧温度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4.4.2 多作用力协同作用下细水雾幕对被保护侧能见度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4.4.3 多作用力协同作用下细水雾幕对被保护侧CO浓度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4.4.4 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协同作用下细水雾幕对被保护侧辐射强度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4.5 本章总结 | 第108-109页 |
本章符号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5页 |
第5章 全尺度细水雾幕控制火灾烟气模拟研究 | 第115-137页 |
5.1 前言 | 第115页 |
5.2 全尺度细水雾幕控制火灾烟气实验 | 第115-121页 |
5.2.1 新型细水雾幕喷头介绍 | 第115-116页 |
5.2.2 全尺度实验设置 | 第116-118页 |
5.2.3 全尺度细水雾幕防火挡烟效果分析与讨论 | 第118-121页 |
5.3 全尺度细水雾幕控制隧道火灾烟气数值模拟实验 | 第121-133页 |
5.3.1 数值模拟相关理论模型 | 第122-124页 |
5.3.2 模拟实验设置 | 第124-126页 |
5.3.3 结果分析 | 第126-133页 |
5.3.4 细水雾幕控制隧道火灾烟气技术设计建议 | 第133页 |
5.4 本章总结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7页 |
第6章 结论及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137-141页 |
6.1 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137-138页 |
6.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38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38-141页 |
致谢 | 第141-14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43-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