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6-7页 |
中文摘要 | 第7-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文献回顾 | 第14-23页 |
1 发病机制 | 第14-15页 |
2 病因及诱因 | 第15-18页 |
2.1 并发症 | 第15页 |
2.2 代谢性疾病 | 第15-16页 |
2.3 老龄化 | 第16页 |
2.4 骨钙代谢异常 | 第16-17页 |
2.5 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危险因素 | 第17-18页 |
3 诊断 | 第18-20页 |
4 治疗 | 第20-21页 |
4.1 手法复位 | 第20-21页 |
4.2 仪器复位 | 第21页 |
4.3 药物治疗 | 第21页 |
4.4 手术治疗 | 第21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21-23页 |
第一部分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 第23-32页 |
1 研究对象 | 第23-24页 |
1.1 诊断标准 | 第23-24页 |
1.2 排除标准 | 第24页 |
2 方法 | 第24-25页 |
2.1 入选人群 | 第24页 |
2.2 电话随访 | 第24-25页 |
2.3 临床资料分析 | 第25页 |
2.4 疗效评估 | 第25页 |
2.5 复发判定 | 第25页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5页 |
3 结果 | 第25-28页 |
3.1 基线资料 | 第25-26页 |
3.2 老年组患者的复发风险因素分析 | 第26-27页 |
3.3 中青组患者的复发风险因素分析 | 第27-28页 |
4 讨论 | 第28-32页 |
第二部分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外周血炎症因子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的相关性研究 | 第32-43页 |
1 研究对象 | 第32页 |
1.1 入选标准 | 第32页 |
1.2 排除标准 | 第3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2-36页 |
2.1 BPPV的诊断和复位治疗 | 第33页 |
2.2 基本资料采集 | 第33页 |
2.3 血液样本采集 | 第33-34页 |
2.4 颈动脉超声检查 | 第34页 |
2.5 血液样本检测 | 第34-36页 |
2.6 统计学分析 | 第36页 |
3 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3.1 基线资料比较 | 第36页 |
3.2 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比较 | 第36页 |
3.3 炎症因子检测结果比较 | 第36-38页 |
4 讨论 | 第38-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1页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