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本文的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 第12-15页 |
1.1.1 本文的研究缘起 | 第12-13页 |
1.1.2 本文的选题意义 | 第13-15页 |
1.2 弗洛姆自由思想的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1.3 本文的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4-28页 |
1.3.1 主要观点与基本思路 | 第24-25页 |
1.3.2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5-28页 |
第2章 兼收并蓄:弗洛姆自由思想的理论渊源与理论特色 | 第28-56页 |
2.1 弗洛姆的生平经历与思想历程 | 第28-37页 |
2.1.1 生命的困惑与批判精神 | 第28-31页 |
2.1.2 犹太教传统与救世情怀 | 第31-34页 |
2.1.3 人类生存境遇的积极探索者 | 第34-37页 |
2.2 弗洛姆自由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 第37-50页 |
2.2.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与自由观 | 第38-42页 |
2.2.2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人的自由思想 | 第42-45页 |
2.2.3 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共同基础 | 第45-48页 |
2.2.4 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 | 第48-50页 |
2.3 弗洛姆自由思想的理论特色 | 第50-56页 |
2.3.1 经验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 第50-53页 |
2.3.2 批判性与建构性的统一 | 第53-56页 |
第3章 自由人学:弗洛姆自由思想的人性论基础 | 第56-84页 |
3.1 矛盾:人性根植于人的生存状态 | 第56-66页 |
3.1.1 人性即矛盾:人的生存困境 | 第56-60页 |
3.1.2 人性的特殊性:人的生存需要 | 第60-63页 |
3.1.3 人性的可能性:善恶的潜能与实现 | 第63-66页 |
3.2 不从:人类历史的开端与人的社会化 | 第66-76页 |
3.2.1 人性的反抗:对权威说“不” | 第66-69页 |
3.2.2 人性社会化:人格与社会性格 | 第69-72页 |
3.2.3 自由与异化:人性的历史性考察 | 第72-76页 |
3.3 对弗洛姆人性论思想的总体评析 | 第76-84页 |
第4章 自由悖论:弗洛姆自由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84-112页 |
4.1 自由的负担:个体化与孤独 | 第84-93页 |
4.1.1 现代人的自由悖论 | 第84-87页 |
4.1.2 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与性格结构 | 第87-90页 |
4.1.3 逃避自由的社会根源与社会无意识 | 第90-93页 |
4.2 弗洛姆对于两种自由的划分和理解 | 第93-101页 |
4.2.1 作为形式的消极自由 | 第93-95页 |
4.2.2 作为实质的积极自由 | 第95-98页 |
4.2.3 人的自由的价值重构 | 第98-101页 |
4.3 弗洛姆自由思想的伦理与政治蕴涵 | 第101-112页 |
4.3.1 自由选择与人的道德责任 | 第101-105页 |
4.3.2 积极自由与参与民主制度 | 第105-108页 |
4.3.3 个性自由与人类社会发展 | 第108-112页 |
第5章 社会批判:弗洛姆自由思想的批判维度 | 第112-138页 |
5.1 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 | 第112-121页 |
5.1.1 弗洛姆与法兰克福学派 | 第112-115页 |
5.1.2 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主题 | 第115-118页 |
5.1.3 社会批判理论的自由价值理想 | 第118-121页 |
5.2 弗洛姆自由思想与权威批判 | 第121-127页 |
5.2.1 理性权威与非理性权威 | 第121-124页 |
5.2.2 由公开权威到“匿名权威” | 第124-127页 |
5.3 弗洛姆自由思想与现代性批判 | 第127-138页 |
5.3.1 启蒙现代性与人之自由 | 第128-131页 |
5.3.2 技术非人道化与人的异化 | 第131-134页 |
5.3.3 弗洛姆自由思想对现代性的修正 | 第134-138页 |
第6章 自由实现:弗洛姆自由思想的人文关怀 | 第138-162页 |
6.1 两种自由与人的两种存在方式 | 第138-144页 |
6.1.1 消极自由与重占有的存在方式 | 第138-141页 |
6.1.2 积极自由与重生存的存在方式 | 第141-144页 |
6.2 自由的个体实现:生产性人格 | 第144-150页 |
6.2.1 爱与理性是积极自由的力量源泉 | 第144-147页 |
6.2.2 生产性工作是自我实现的现实途径 | 第147-150页 |
6.3 自由的社会变革:健全的社会 | 第150-157页 |
6.3.1 经济领域的变革 | 第150-153页 |
6.3.2 政治领域的变革 | 第153-155页 |
6.3.3 文化领域的变革 | 第155-157页 |
6.4 伦理道德变革:自我实现与社会变革相统一 | 第157-162页 |
第7章 回应超越:弗洛姆与西方自由主义比较分析 | 第162-192页 |
7.1 西方自由主义的两个传统 | 第162-173页 |
7.1.1 经验主义的自由传统 | 第162-165页 |
7.1.2 理性主义的自由传统 | 第165-169页 |
7.1.3 贡斯当的古代自由与现代自由 | 第169-173页 |
7.2 弗洛姆与伯林对两种自由的不同理解 | 第173-182页 |
7.2.1 划分两种自由的不同致思理路 | 第173-176页 |
7.2.2 行动还是机会——对自由内涵的不同界定 | 第176-179页 |
7.2.3 自由何以走向其反面——对两种自由的不同批判 | 第179-182页 |
7.3 两种自由的内在联系及其问题实质 | 第182-192页 |
7.3.1 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在逻辑上密不可分 | 第183-186页 |
7.3.2 两种自由本质上是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之分 | 第186-192页 |
第8章 继承发展:弗洛姆自由思想的总体评价 | 第192-224页 |
8.1 弗洛姆与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192-211页 |
8.1.1 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 第192-198页 |
(1)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 第192-194页 |
(2)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和途径 | 第194-196页 |
(3)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社会 | 第196-198页 |
8.1.2 弗洛姆的理论局限性:与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异同点 | 第198-204页 |
(1) 理论内涵的异同:自由即人本质力量的发展 | 第198-200页 |
(2) 理论特色的异同:批判性与建构性相统一 | 第200-202页 |
(3) 理论目标的异同:人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 | 第202-204页 |
8.1.3 弗洛姆的理论贡献:对马克思自由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 第204-211页 |
(1) 对唯物史观的补充丰富了人之自由的基本内涵 | 第204-206页 |
(2) 自由悖论的提出体现了对唯物辩证法的自觉运用 | 第206-208页 |
(3) 社会心理学批判深化了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 | 第208-211页 |
8.2 弗洛姆自由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启示 | 第211-224页 |
8.2.1 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启示 | 第211-216页 |
(1) 科技与人文并重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 第211-213页 |
(2) 人的自由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标准 | 第213-216页 |
8.2.2 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启示 | 第216-224页 |
(1) 推动科学发展,为人的全面自由提供重要基础 | 第216-218页 |
(2) 加强制度建设,保障人的自由权利与社会公正 | 第218-220页 |
(3) 加强文化建设,引导人们追求积极的自由状态 | 第220-224页 |
结语 | 第224-2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28-236页 |
致谢 | 第236-23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2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