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3-26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3-16页
        1.1.1 选题背景第13-14页
        1.1.2 研究意义第14-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6-23页
        1.2.1 国内研究综述第16-20页
        1.2.2 国外研究综述第20-22页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第22-23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3-26页
        1.3.1 研究思路第23页
        1.3.2 研究方法第23-24页
        1.3.3 主要创新点第24-26页
第2章 思想政治教育属性概述第26-36页
    2.1 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相关问题探析第26-30页
        2.1.1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第26-28页
        2.1.2 关于属性、特殊属性与本质属性第28-30页
    2.2 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的相互关系第30-36页
        2.2.1 思想政治教育属性是一个多维统一体第30-33页
        2.2.2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属性的相互关系第33-36页
第3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第36-50页
    3.1 意识形态的内涵及特征第36-42页
        3.1.1 意识形态的内涵第36-39页
        3.1.2 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第39-42页
    3.2 意识形态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属性第42-44页
        3.2.1 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合法性依据第42-43页
        3.2.2 意识形态功能发挥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供基本前提第43-44页
    3.3 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属性的运用实践第44-50页
        3.3.1 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第44-46页
        3.3.2 围绕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第46-50页
第4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属性第50-62页
    4.1 思想政治教育第一问:“人的本性是什么?”第50-54页
        4.1.1 人性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回答的基本问题第50-53页
        4.1.2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第53-54页
    4.2 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属性的内涵及特征第54-57页
        4.2.1 人本属性的基本内涵第54-56页
        4.2.2 人本属性的主要特征第56-57页
    4.3 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属性的运用实践第57-62页
        4.3.1 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属性第57-59页
        4.3.2 围绕人本属性主要特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第59-62页
第5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属性第62-73页
    5.1 实践的内涵及其特征第62-65页
        5.1.1 实践的基本内涵第62-64页
        5.1.2 实践的主要特征第64-65页
    5.2 实践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第65-69页
        5.2.1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第65-67页
        5.2.2 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实践具有能动作用第67-69页
    5.3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属性的运用实践第69-73页
        5.3.1 正确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属性第69-70页
        5.3.2 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第70-73页
第6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第73-84页
    6.1 文化的内涵及特征第73-78页
        6.1.1 多维视角中的文化内涵第73-76页
        6.1.2 文化的主要特征第76-78页
    6.2 文化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第78-81页
        6.2.1 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载体和支撑第78-79页
        6.2.2 思想政治教育为文化发展提供引导和动力第79-81页
    6.3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属性的运用实践第81-84页
        6.3.1 坚守与开放有机统一第81-82页
        6.3.2 先进性与广泛性有机统一第82-83页
        6.3.3 传承性与时代性有机统一第83-84页
第7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属性第84-98页
    7.1 理性的内涵及其特征第84-90页
        7.1.1 理性在西方哲学中的“多元面孔”第84-87页
        7.1.2 理性的基本内涵第87-88页
        7.1.3 理性的主要特征第88-90页
    7.2 理性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第90-93页
        7.2.1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于理性的教导第90-92页
        7.2.2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借助于理性第92-93页
    7.3 思想政治教育理性属性的运用实践第93-98页
        7.3.1 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第93-95页
        7.3.2 坚持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辩证统一第95-96页
        7.3.3 坚持内容理性与形式理性的辩证统一第96-98页
第8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属性第98-108页
    8.1 情感的内涵及特征第98-102页
        8.1.1 情感的主要内涵第98-100页
        8.1.2 情感的基本特征第100-102页
    8.2 情感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属性第102-104页
        8.2.1 情感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环节第102页
        8.2.2 情感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第102-103页
        8.2.3 情感运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第103-104页
    8.3 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属性的运用实践第104-108页
        8.3.1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导入情感第104-105页
        8.3.2 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融入情感第105-106页
        8.3.3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中激活情感第106-108页
第9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属性第108-118页
    9.1 制度的内涵及特征第108-112页
        9.1.1 制度的主要内涵第108-110页
        9.1.2 制度的基本特征第110-112页
    9.2 制度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属性第112-114页
        9.2.1 制度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功能上相互支撑第112-113页
        9.2.2 制度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相互渗透第113-114页
    9.3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属性的运用实践第114-118页
        9.3.1 着眼宏观,构建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制度环境第115页
        9.3.2 着眼长远,着力解决具有普遍性的深层次问题第115-117页
        9.3.3 着眼规范,充分发挥制度本身的育人功能第117-118页
第10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属性第118-127页
    10.1 交互的内涵及特征第118-121页
        10.1.1 交互的基本内涵第118-120页
        10.1.2 交互的主要特征第120-121页
    10.2 交互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属性第121-123页
        10.2.1 交互性全方位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第121-122页
        10.2.2 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第122-123页
    10.3 思想政治教育交互属性的运用实践第123-127页
        10.3.1 坚持地位平等,注重对话和沟通第123-124页
        10.3.2 坚持双向互动,注重共享和参与第124页
        10.3.3 营造良好环境,强化外在动力第124-127页
第11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属性第127-139页
    11.1 系统属性的内涵及特征第127-130页
        11.1.1 系统的基本内涵第127-129页
        11.1.2 系统的主要特征第129-130页
    11.2 系统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属性第130-135页
        11.2.1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系统性第130-132页
        11.2.2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系统性第132-133页
        11.2.3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法具有系统性第133-135页
    11.3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属性的运用实践第135-139页
        11.3.1 把握系统的层次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渐进性第135-136页
        11.3.2 把握系统的整体性,有效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第136-137页
        11.3.3 把握系统的开放性,大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空间第137-139页
结论第139-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52页
致谢第152-153页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产需不平衡的F集团计划排产问题研究
下一篇:弗洛姆自由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