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一、关于学习适应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9-10页 |
二、关于学习适应测量工具的研究 | 第10-11页 |
三、关于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的研究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第12-14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四节 研究意义及创新 | 第14-16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4页 |
二、研究创新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的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一、学校适应 | 第16页 |
二、新生学习适应 | 第16页 |
三、小组工作 | 第16-17页 |
四、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大学新生学习适应 | 第17页 |
第二节 研究理论依据 | 第17-19页 |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17-18页 |
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 第18页 |
三、库利镜中我理论 | 第18-19页 |
第三节 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的可行性分析 | 第19-21页 |
一、小组工作方法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有较强的实效性 | 第19页 |
二、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有较强的针对性 | 第19-20页 |
三、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补充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大学新生学习适应基本情况调查 | 第21-27页 |
第一节 调查对象 | 第21页 |
第二节 调查工具 | 第21页 |
第三节 调查结果 | 第21-27页 |
一、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总体情况 | 第21-23页 |
二、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情况在人口学信息上的比较 | 第23-26页 |
三、实验组和对照组学习适应情况测试信息比较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大学新生学习适应干预小组设计 | 第27-32页 |
第一节 小组名称 | 第27页 |
第二节 小组性质 | 第27页 |
第三节 小组成员 | 第27页 |
第四节 背景 | 第27页 |
第五节 理论依据/理念 | 第27-28页 |
第六节 小组目标 | 第28-30页 |
一、总目标 | 第28页 |
二、小组阶段目标 | 第28-30页 |
第七节 成员招募方法 | 第30页 |
第八节 评估方法 | 第30-32页 |
第五章 学习分享成长小组介入内容 | 第32-50页 |
第一节 成长小组一——“相互熟悉认识”介入内容 | 第32-34页 |
第二节 成长小组二——“回顾经验,重新规划”介入内容 | 第34-37页 |
第三节 成长小组三——“熟悉教学模式,提升专业认可度”介入内容 | 第37-39页 |
第四节 成长小组四——“端正学习态度,提升学习能力”介入内容 | 第39-42页 |
第五节 成长小组五——“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介入内容 | 第42-44页 |
第六节 成长小组六——“认识自我与职场了解”介入内容 | 第44-47页 |
第七节 成长小组七——“缓解考试焦虑,调整心态复习”介入内容 | 第47-50页 |
第六章 学习分享成长小组介入效果总体评估 | 第50-54页 |
第一节 学习分享成长小组介入总体满意度评估 | 第50页 |
第二节 学习分享成长小组介入效果评估 | 第50-54页 |
一、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信息对比分析 | 第50-52页 |
二、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信息对比分析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录一 | 第59-61页 |
附录二 | 第61-62页 |
个人简介及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