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15页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一) 国内文献综述 | 第8-9页 |
(二) 域外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三、研究方法、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 第10-12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三) 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四、实习生的概念界定 | 第12-15页 |
(一) 实习生的含义 | 第12页 |
(二) 学生实习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 第12-13页 |
(三) 实习生的特征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实习生劳动者身份的立法现状及困境 | 第15-29页 |
一、实习生劳动者身份的相关法律制度 | 第15-18页 |
(一) 国家立法 | 第15-16页 |
(二) 地方立法 | 第16-18页 |
二、实习生劳动者身份认定的现有困境 | 第18-24页 |
(一) 实习生法律身份的定位不明确 | 第19-22页 |
(二) 与实习单位的法律关系定性不明 | 第22-24页 |
三、实习生劳动者身份认定困境的原因—劳动者界定不明确 | 第24-29页 |
(一) 域外对劳动者概念的立法及理论研究 | 第24-27页 |
(二) 我国劳动者概念的立法和理论研究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实习生界定为劳动者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分析 | 第29-41页 |
一、实习生界定为劳动者的必要性分析 | 第29-32页 |
(一) 实习学生合法权益保护的现实诉求 | 第29-30页 |
(二) 解决社会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 | 第30-31页 |
(三)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有序发展的必要保障 | 第31-32页 |
二、实习生界定为劳动者的合理性分析 | 第32-41页 |
(一) 实习行为符合劳动的内涵 | 第32-33页 |
(二) 实习生具备劳动者主体资格 | 第33-35页 |
(三) 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成立劳动关系 | 第35-36页 |
(四) 域外实证法肯定实习生的劳动者身份 | 第36-41页 |
第三章 实习生劳动者身份的确认与保障 | 第41-52页 |
一、认定实习生劳动者身份的总要求 | 第41-44页 |
(一) 拓宽劳动者的内涵与外延 | 第41-42页 |
(二) 明确实习生的劳动者身份 | 第42-44页 |
二、确认实习生劳动者身份的具体规则 | 第44-49页 |
(一) 5部委[2016]3号文件的处理 | 第44-46页 |
(二) 区分实习生劳动者与普通劳动者 | 第46-49页 |
三、实习生劳动者身份的保障 | 第49-52页 |
(一) 劳动报酬的确定 | 第49-50页 |
(二) 实习协议的执行 | 第50-51页 |
(三) 实习时间和劳动强度的保障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谢辞 | 第56-57页 |
个人简历和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