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新质源(CMS-FA)杂交稻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页
前言第9-10页
一、文献综述第10-25页
    1 植物雄性不育第10-16页
        1.1 植物雄性不育的含义与分布第10-11页
        1.2 植物雄性不育的的遗传解释第11-12页
        1.3 水稻中雄性不育的遗传第12-16页
            1.3.1 细胞核雄性不育第12-13页
            1.3.2 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第13-14页
            1.3.3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基础第14-16页
    2 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机理第16-24页
        2.1 雄性不育育性恢复机理第16-17页
        2.2 水稻恢复基因的来源与分布第17-18页
        2.3 几种常见水稻CMS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第18-20页
            2.3.1 WA型不育系育性恢复的遗传第18页
            2.3.2 HL型不育系育性恢复的遗传第18-19页
            2.3.3 BT型不育系育性恢复的遗传第19页
            2.3.4 FA型不育系育性恢复的遗传第19-20页
        2.4 水稻育性恢复基因的定位第20-24页
            2.4.1 水稻恢复基因的定位方法第20-21页
            2.4.2 野败型(WA)恢复基因的分子定位第21-22页
            2.4.3 红莲型(HL)恢复基因的分子定位第22-23页
            2.4.4 包台型(BT)恢复基因的分子定位第23-24页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4-25页
二、新质源(CMS-FA)杂交稻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第25-3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5-30页
        1.1 实验材料第25-26页
            1.1.1 植物材料第25页
            1.1.2 主要试剂第25页
            1.1.3 主要仪器第25-26页
        1.2 方法第26-30页
            1.2.1 野生稻与籼稻品种胜泰1号回交后代自然结实率的考察第26页
            1.2.2 早恢89A/普通野生稻//明恢86与R66回交后代自然结实率的考察第26-27页
            1.2.3 定位群体的构建和性状考察第27页
            1.2.4 水稻DNA的提取第27-28页
            1.2.5 PCR扩增以及分子检测第28-3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0-37页
        2.1 新质源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遗传研究第30-32页
            2.1.1 野生稻与胜泰1号回交后代的自然结实率表现第30-31页
            2.1.2 早恢89A/普通野生稻//明恢86与R66回交后代自然结实率的表现第31-32页
            2.1.3 F_2群体的分离比第32页
        2.2 恢复基因的分子定位第32-37页
            2.2.1 多态引物的筛选第32-33页
            2.2.2 恢复基因的初步定位第33-34页
            2.2.3 恢复基因的精细定位第34-37页
    3 讨论第37-39页
参考文献第39-46页
致谢第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漆酶基因在松杉灵芝形态建成中功能研究
下一篇:不同组合双价Bt抗虫水稻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