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5-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1 快速城镇化阶段山地城镇发展特色缺失 | 第15页 |
1.1.2 国家层面对塑造城市特色的推进 | 第15-16页 |
1.1.3 学术理论界对特色塑造研究的关注 | 第16-17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3 主要概念的界定 | 第18-24页 |
1.3.1 山地城镇 | 第18-19页 |
1.3.2 城市特色 | 第19-22页 |
1.3.3 城市特色相关概念辨析 | 第22-23页 |
1.3.4 资源评价 | 第23-24页 |
1.4 研究方法及文章框架 | 第24-2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5-27页 |
2 南江县城概况与特色塑造面临的困境 | 第27-47页 |
2.1 南江县城概况 | 第27-31页 |
2.1.1 地理环境要素 | 第27-28页 |
2.1.2 历史沿革 | 第28-31页 |
2.2 南江县城特征总结 | 第31-35页 |
2.2.1 群山环抱、几水串城的自然山水 | 第31-32页 |
2.2.2 山城韵味、多维复合的城市空间 | 第32-35页 |
2.2.3 悠久长远、多元融合的历史人文 | 第35页 |
2.3 南江县城特色塑造面临的现实困境 | 第35-42页 |
2.3.1 格局模糊 | 第36-38页 |
2.3.2 意象湮没 | 第38-39页 |
2.3.3 品质不足 | 第39-42页 |
2.4 南江县城特色塑造困境的内因解析 | 第42-47页 |
2.4.1 盲目跟风模仿,忽视既有资源 | 第42-43页 |
2.4.2 崇尚经济效益,轻慢文化传承 | 第43-44页 |
2.4.3 套用普世手法,无视地域特征 | 第44-47页 |
3 山地城镇特色塑造的理念与方法探讨 | 第47-77页 |
3.1 城市特色塑造理念与方法 | 第47-57页 |
3.1.1 城市特色的内涵 | 第47-49页 |
3.1.2 城市特色塑造的发展历程 | 第49-51页 |
3.1.3 城市特色塑造相关理论研究 | 第51-53页 |
3.1.4 城市特色塑造方法研究 | 第53-55页 |
3.1.5 小结 | 第55-57页 |
3.2 城市特色塑造实践 | 第57-64页 |
3.2.1 国外城市特色塑造实践 | 第57-60页 |
3.2.2 国内城市特色塑造实践 | 第60-63页 |
3.2.3 小结 | 第63-64页 |
3.3 城市资源相关评价方法与研究概述 | 第64-71页 |
3.3.1 城市资源相关理论研究 | 第64-65页 |
3.3.2 城市特色资源评价研究 | 第65-67页 |
3.3.3 城市资源转化与特色塑造方法研究 | 第67-70页 |
3.3.4 小结 | 第70-71页 |
3.4 基于资源评价的山地城镇特色塑造方法研究 | 第71-77页 |
3.4.1 运用资源评价方法塑造山地城镇特色的意义 | 第72-73页 |
3.4.2 基于资源评价的山地城镇特色塑造方法原理 | 第73-74页 |
3.4.3 基于资源评价的山地城镇特色塑造方法框架构建 | 第74-77页 |
4 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 第77-105页 |
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77-80页 |
4.1.1 模糊综合评价法基本原理 | 第77-78页 |
4.1.2 城市特色资源评价体系评价流程 | 第78-80页 |
4.2 评价对象载体梳理 | 第80-85页 |
4.2.1 相关研究中的要素梳理 | 第80-82页 |
4.2.2 城市资源载体分类 | 第82-85页 |
4.3 评价体系指标遴选 | 第85-93页 |
4.3.1 资源相关理论下的指标判别 | 第85-86页 |
4.3.2 现有相关指标体系指标梳理 | 第86-89页 |
4.3.3 城市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 第89-93页 |
4.4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 第93-98页 |
4.4.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 第93-94页 |
4.4.2 指标权重系数计算 | 第94-97页 |
4.4.3 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 第97-98页 |
4.5 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构建 | 第98-105页 |
4.5.1 构建评价模型 | 第98-101页 |
4.5.2 确定评分标准 | 第101-102页 |
4.5.3 计算评价结果 | 第102-105页 |
5 南江县城资源调查与评价 | 第105-127页 |
5.1 南江县城资源现状调查 | 第105-114页 |
5.1.1 自然资源调查 | 第105-107页 |
5.1.2 人工资源调查 | 第107-110页 |
5.1.3 人文资源调查 | 第110-114页 |
5.1.4 小结 | 第114页 |
5.2 南江县城资源评价及结果分析 | 第114-123页 |
5.2.1 南江县城资源评价 | 第115-118页 |
5.2.2 南江县城资源评价结果分析 | 第118-123页 |
5.3 基于评价结果的南江县城特色塑造框架构建 | 第123-127页 |
5.3.1 基于评价结果的资源分级利用策略 | 第123-125页 |
5.3.2 南江县城特色塑造框架构建 | 第125-127页 |
6 基于评价结果的南江县城特色塑造策略 | 第127-155页 |
6.1 构建城市特色总体结构 | 第127-135页 |
6.1.1 强化“公山几水”格局 | 第129-131页 |
6.1.2 构建复合空间核心 | 第131-133页 |
6.1.3 打造米仓人文纽带 | 第133-135页 |
6.2 引导城市特色空间体系 | 第135-146页 |
6.2.1 塑造特色观景体系 | 第136-139页 |
6.2.2 营造公共活动体系 | 第139-143页 |
6.2.3 构建特色路径体系 | 第143-146页 |
6.3 管控城市空间特色要素 | 第146-155页 |
6.3.1 建筑风貌分区控制 | 第146-148页 |
6.3.2 特色意图区域控制 | 第148-155页 |
7 结论与不足 | 第155-157页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55页 |
7.2 研究局限于展望 | 第155-157页 |
致谢 | 第157-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65页 |
附录 | 第165-192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65页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实践与课题 | 第165-166页 |
附录一 :南江县城市资源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 | 第166-169页 |
附录二 :南江县城市资源现状调查表 | 第169-179页 |
附录三 :南江县城市资源评价问卷 | 第179-187页 |
附录四 :南江县资源评价结果一览表 | 第187-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