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墙体非稳态导热与热工性能研究 | 第12-13页 |
1.2.2 间歇供暖邻室传热耗能及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研究 | 第13-15页 |
1.3 存在的问题及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3.1 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6-18页 |
2 墙体非稳态传热过程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2.1 围护结构热工参数 | 第18-22页 |
2.1.1 热阻和传热系数 | 第18-19页 |
2.1.2 蓄热系数 | 第19-21页 |
2.1.3 热惰性指标 | 第21页 |
2.1.4 衰减系数和延迟时间 | 第21-22页 |
2.2 阶跃性内扰作用下围护结构传热研究 | 第22-25页 |
2.2.1 外围护结构传热过程 | 第23-25页 |
2.2.2 内围护结构传热过程 | 第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辐射供暖不同末端敷设方式下邻室传热实验研究 | 第26-54页 |
3.1 实验方案 | 第26-34页 |
3.1.1 实验平台介绍 | 第26-31页 |
3.1.2 实验方案 | 第31-34页 |
3.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4-52页 |
3.2.1 邻室自然室温 | 第34-35页 |
3.2.2 地板供暖 | 第35-39页 |
3.2.3 顶棚供暖 | 第39-43页 |
3.2.4 墙壁供暖 | 第43-46页 |
3.2.5 供暖邻室对非供暖本室的影响 | 第46-50页 |
3.2.6 工况间对比分析 | 第50-5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4 部分空间供暖模式下邻室传热特性数值模拟 | 第54-108页 |
4.1 数值模拟目的 | 第54页 |
4.2 模拟软件简介 | 第54-55页 |
4.3 本文中的模拟设置 | 第55-60页 |
4.3.1 网格设置 | 第55页 |
4.3.2 流态判断及模型选择 | 第55-57页 |
4.3.3 辐射模型 | 第57-58页 |
4.3.4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设置 | 第58-59页 |
4.3.5 瞬态计算时间步长 | 第59页 |
4.3.6 收敛标准 | 第59-60页 |
4.4 模拟有效性的实验验证 | 第60-65页 |
4.4.1 模型及网格 | 第60-61页 |
4.4.2 模拟设置 | 第61-62页 |
4.4.3 结果验证 | 第62-65页 |
4.5 不同类型及构造墙体传热特性对比研究 | 第65-84页 |
4.5.1 工况概述 | 第65-71页 |
4.5.2 墙体厚度的影响 | 第71-74页 |
4.5.3 墙体类型的影响 | 第74-78页 |
4.5.4 是否保温及保温层位置的影响 | 第78-81页 |
4.5.5 讨论 | 第81-84页 |
4.6 辐射与对流供暖方式下内隔墙传热特性研究 | 第84-93页 |
4.6.1 工况概述 | 第84-86页 |
4.6.2 模拟结果分析 | 第86-91页 |
4.6.3 讨论 | 第91-93页 |
4.7 非供暖邻室数量对供暖房间影响特性研究 | 第93-104页 |
4.7.1 工况概述 | 第93-94页 |
4.7.2 室内热环境 | 第94-98页 |
4.7.3 耗热量及其分布 | 第98-104页 |
4.7.4 讨论 | 第104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104-108页 |
5 结论及展望 | 第108-112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108-110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110-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8页 |
附录 | 第118页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目录 | 第118页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目录 | 第118页 |